明月如玉盘,飞上青霄东。徘徊斗牛间,照我禅室中。
爽气霭亭户,清光透帘栊。我虽不解饮,敢辞玉樽空。
举酒对明月,起舞聊相从。身世两翛然,如游广寒宫。
夜久风露冷,草根吟候虫。咽咽不能已,岂自鸣其穷。
天涯多雾雨,好景诚难逢。哦诗不成寝,颇类鱼噞喁。
天地不爱人,生此人之苦。吁嗟实微物,身不及毛羽。
利嘴善噆肤,令人失眠睡。长夏五六月,执热不通噫。
此物于是时,翾翾夸得势。一聚动亿万,翳空如坌壒。
当昼即散伏,得夜乃纷会。每见灯火集,不容设帱盖。
初若猬毛戢,次第缘罅隘。稍稍傍耳飞,嘤鸣欲相卖。
挥拂不敢停,得便时一嘬。所欲未涓滴,已见盈腹背。
舍命不畏死,忽遭一拍碎。顾我七尺躯,岂不容尔细。
蜂有毒在尾,尔有毒在喙。畏尔众口多,不比蜂一虿。
安得厉金商,扫荡聊一快。
玉立堂堂紫桂枝,云川中隐寓天涯。风神萧散能谈道,格调清新解作诗。
鄙论我甘蒙酱散,雄材君已露囊锥。澄澄胸次人谁识,祗有清风明月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题诗难运笔毫纤,转怯贫家户未严。质幻谩思调作饼,味甘可许赋为盐。
飞来纷扑争投罅,晴后郎当尽挂檐。应胜惠山泉水洁,且烹积素试毛尖。
千古蛾眉寄此声,细翻歌谱与闲评。白头慷慨谈兴废,红粉飘零半死生。
残月晓风留绮语,幽窗冷雨动痴情。若教词出吴娘口,唱到多情泪更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