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丝竹,列金钗、十二司空见惯。滴粉搓酥,兰气暖、月照一层烟幔。
元九堂前,歧王宅里,小梦年华换。分司御史,座间偏解肠断。
吾人富贵何时,读书好色,事事堪长叹。泪渍青衫,尘染鬓、镜里朱颜愁看。
饥便吹篪,悲来击缶,累汝樱桃粲。狂歌无奈,清商为我低按。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视路寝听政。” 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视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节当寒食半阴晴,花与蝣蜉共死生。白日急随流水去,青鞋空作踏莎行。
收灯院落急栖燕,细雨楼台独啭莺。休向东风诉恩怨,自来春梦不分明。
春潮滞雨横舟晚,成就苏州一段奇。向使有人争此渡,韦郎眼底定无诗。
梅岭昔既营,梅水何年瀹。万派会松江,众流资锁钥。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凿。鸦髻峙西华,阴那拟岱岳。
笃生斯异人,山斗称文学。弱冠冠粤东,秋风抟鹏鹗。
仰视奎壁光,俯瞰东井络。乃知文章府,墨食以谋度。
肇建兹灵图,芙蓉真秀削。欲借巨灵手,倒擎写碧落。
玉峰映紫霞,金碧纷相错。鬼斧与神工,驱蛟兼徙鳄。
如彼螺子川,金牛相喷礴。文光既射斗,宝剑初淬锷。
雁塔既题名,始得丹涂艧。巫筮仕古帝,居政声何卓。
岭南夫子名,鸣琴以振铎。秩满晋司农,四海皆饶乐。
晋阳操月斧,五云生朱襮。天子召平台,万言皆谔谔。
鸾坡视御草,玉署翻红药。讲幄近少微,青宫侈铜鹤。
会遭阳九运,完节归岩壑。胜会集耆英,结社亦仿洛。
烟雨隐垂纶,田园甘藜藿。身退名益重,道高辞好爵。
悠悠二十年,遗像留杰阁。嫩绿上苔阶,香篆饶帘箔。
我来勤瞻谒,音徽宛如昨。灏气返大虚,元英满广漠。
严陵一钓台,千载终有托。
不见清秋月,悠悠雨过弦。重阳初未解,委照固无偏。
安得长风御,都驱宿蔼旋。还当三五夕,圆魄独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