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词》即《杨柳枝词》,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辞则由诗人创作翻新。借咏柳抒写别情的,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此诗即属此类。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宋随王刘诞《襄阳曲》云 :“朝发襄阳来,暮止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似乎从这诗以后,大堤便成了情郎们寻花问柳的去处,唐人诗中写到大堤,多有此意。如施肩吾《襄阳曲》:“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清晨对镜理容色 ,意欲取郎千万金 。”李贺《大堤曲》:“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由此推知,这首《柳枝词》写的,便是大堤女儿在暮春时分送别情人的情景。
由于近水,堤上夹道的杨柳,枝条特别繁茂,丝条垂地,给人以嬝娜娇怯之感 。“柳条无力魏王堤”(白居易),写的便是这种情景。“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每逢折柳送别,即使晴天,也不免令人感伤,何况雨雾迷濛,那是要倍增惆怅的。“大堤杨柳雨沉沉”,“沉沉”二字,既直接写雨雾(这不是滂沱大雨,否则不能飞絮)沉沉,又兼关柳枝带雨,显得沉甸甸的。而人的心情沉重,也在景物的映衬下透露出来。送别情人,离恨自深,说“万缕千条惹恨深”,不仅意味着看到那两行象征离别的翠柳,又使愁情加码,还无意中流露出女子因无奈而迁怨于景物的情态,显得娇痴可爱。
但此诗的精彩并不在前两句,三句写分手情景道:“飞絮满天人去远”,意境绝妙。前二句写雨不写风,写柳不写絮,到写“人去远”时,才推出“飞絮满天”的画面,这样便使人事和自然间发生感应关系,其妙类似于“蒙太奇”手法。同时这句包含一隐一显两重意味,明说着“人去也”,而飞絮满天,又暗示“春去也”。宋人王观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名句,句下已有无尽惆怅;而两事同时发生,情何以堪!诗人都说风雪送人,景最凄迷;而“杨花似雪”、“飞絮满天”的景色 ,更易使人迷乱。“人去远”,是就行者而言;还有一个站在原地未动的人,一任柳絮飞怀扑面,此种神情意态,隐然见于言外。
“东风无力系春心。”结句含蓄藉 ,耐人寻味。从上句的“飞絮满天”看,这是就自然节物风光而言,谓东风无计留春长驻,春来春去,有其必然性在;从上句的“人去远”看,“春心”二字双关,实指恋情,则此句又意味着爱情未必持久,时间会暗中偷换人心。前一重必然隐射着后一重必然。诗句既针对大堤男女情事,有特定的涵义;又超越这种情事,含有普遍的哲理。
这首诗的诗味浑厚,一句比一句有味,读之如嚼甘饴,其味无穷。
何希尧,分水人,唐代诗人。字唐臣。生卒年不详,唐宪宗时在世。今存诗四首。
高斋添客坐,镫影隔长林。一雨催春尽,千峰落磬深。
虬奔岩石火,寒逼草蛩吟。莫厌通宵语,平生祇此心。
破笠不眠云在溪,两肩诗竦竹篷低。波喧厉气风来北,山吐微光月出西。
虚意谢诚东阁玳筵开,不强如西厢和月等。红娘来请:“万福先生。”
“请”字儿未出声,“去”字儿连忙应。下功夫将额颅十分挣,酸溜溜螫得牙疼。
茶饭未成,陈仓老米,满瓮蔓菁。
嵩山表京邑,钟岭对江津。方域殊风壤,分野各星辰。
出境君图事,寻盟我恤邻。有才称竹箭,无用忝丝纶。
列乐歌钟响,张旃玉帛陈。皇华徒受命,延誉本无因。
韩宣将聘楚,申胥欲去秦。方期饮河朔,翻属卧漳滨。
礼酒盈三献,宾筵盛八珍。岁稔鸣铜雀,兵戢坐金人。
云来朝起盖,日落晚摧轮。异国犹兄弟,相知无旧新。
醉中豪气如长虹,走上高楼叫天公。问天开辟今几年?有此日月何因缘?
月辟阴之魄,日辟阳之精。阴阳果何物,产此团团形。
一如白玉盘,一似黄金钲。得非冶铸出,无乃磨琢成。
茫茫太古初,二气才胚胎。金乌从何出?玉兔从何来?
扶桑谁人种?桂树何年栽?东升何所自?西没从何游?
胡为天地间,奔走不暂休。但见朝朝暮暮无定辀,但见波波汲汲如奔邮。
催得黄童变白叟,催得华屋成荒丘。催得秦王汉楚忽抔土,催得黄河碧海无纤流。
我有如渑酒,劝天饮一石。愿天垂长绳,系此乌兔翼。
一悬天之南,一挂天之北。安然不动照万国,无冬无夏无旦夕。
百年三万六千作一刻,尽使世人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