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
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于良史 ,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
君不见萧御医,何年种杏成杏林,霞蒸日烂开芳甸。
门庭垂实虎昼守,飞花九陌人人羡。菊泉橘井俱仙灵,岂如万树春风散。
今皇御医皆不贱,麒麟绯袍常引见。奉诏时翻本草经,承恩数锡仙桃宴。
君今一身官未尊,白头抱艺趋金门。轻财重义世罕比,起死回生不自论。
林中有草金光映,服食可以延寿命。萧君萧君进此药,令我皇帝万岁无疾病。
忠顺昔受封,慕华款贡市。功惟不内犯,而无臂指使。
石柱白杆兵,勤王万里行。征播剿楚豫,解围成都城。
奢安以次定,噬蜀贼锋横。西南半壁天,孤撑一掌劲。
夫瘦云阳狱,阵亡者季孟。老寡百战馀,安然考终命。
平生娴翰墨,笳鼓叶竞病。木兰女儿身,戎装拖朝绅。
伞盖拜汉赐,于铄冯夫人。
万竿苍翠隔晴川,寂寞芜城三百年。此地重闻歌吹发,扬州风物故依然。
燕京老人鬓若丝,生长富贵无人欺。少年慷慨结豪侠,弯弓气压幽并儿。
自嗟迩来筋力衰,动须僮仆相扶持。忽惊杂虏到门巷,黄金如山难解危。
馀息独存剑锋下,子孙散尽生何为。厩马北驱嘶故主,劲风吹断枯桑枝。
哀哉行,天何知。
平日恂恂号古人,三杯才饮乱天真。精神愦愦如痴梦,赢得时时病在身。
清明既鬯,大孝乃熙。天仪睟怆,皇心俨思。既芬房豆,载絜牷牲。
郁裸升礼,鋗玉登声。茂对幽岩,式奉徽灵。以享以祀,惟感惟诚。
山上雪连屋,山僧拥褐眠。下方来往绝,身在几禅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