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后渚

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
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
萧条背乡心,凄怆清渚发。
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
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
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
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
推琴三起叹,声为君断绝。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江上早寒,仲秋时节就已经霜结雪降。
我要从军远征,却又缺衣少粮,严冬已渐渐逼近,却不得不与家人分别,挥滑北上。
离乡背井,心情落寞凄怆,乘船从后渚出发,驶向远方。
征尘飞扬,弥漫了前方的高地,浪潮高高地卷起,遮住了长长的树影,一片水花茫茫。
孤独的太阳,在空中缓缓地移动,漫漫江雾,时而在前面飘聚,时而又消失空中。
眺望前方的山峰,倍觉路途的遥远,回顾身后的阴云,更添离别的优伤。
美好的志向,就在这终年的奔走劳顿中消失,青春的容颜,因惊叹于季节的变化而变得惨淡无光。
每念及此,总要引起先尽的叹息,只好推开瑶琴,不让那揪心的琴声再响。
注释
后渚(zhǔ):地名,在建业(今南京)城外江上。
始:初。
方:将。
背:离开。
凉埃:尘埃。
皋(gāo):水边的高地。
飞潮:飞卷的浪潮,可能是比喻飞扬的尘土。
修樾(yuě):高树交成的树荫凉。
孤光:指日光。
空烟:江面上空的雾气。
结:聚集。
华志:美好的志愿。
分:分散,消失。
韶颜:美好的容颜。
节:节序。
三起叹:反复叹息。三,言其多。
君:黄节说是作者自指。

赏析

  这首诗的结构也很别致。第一、二两节各六句:第一节写别家上路时情景,第二节写途中所见景物及自己主观心情随客观景物之变化而变化的心理活动。“华志”二句自为一节,是前两节的一个小结。“推琴”二句又成一节,似用旁观者口吻结束全诗。这是作者从主观世界中跳出来,故意用客观叙述来“冷处理”,从而让读者于言外去品味诗人内心的苦况。

  在第一节中,有两个表时间的虚词与一般讲法有异。一是“仲秋始霜雪”的“始”,作“初”解。余冠英先生《汉魏六朝诗选》注云:“近人用‘始’字有迟久而后得的意思,此不同。”其说是。诗句译成口语,应该是“刚到仲秋时节就开始出现霜雪了”。另一是“方冬与家别”的“方”,“方冬”,指初入冬,而不是将入冬。这里有个节序的先后问题。“江上”二句写今年寒意来得早,阴历八月就下霜落雪了。这时要出门从军,必须把衣食准备得充足些;偏偏作者因家境困穷,缺乏衣粮;但又不能不动身,只好在冬初辞家远行了。鲍诗的特点就在于平平写起,闲闲引入,看似寻常笔墨,而诗意却亲切感人。此诗正是这种典型写法。于是接下来写五、六两句:寒冷的初冬,已是满目萧条,偏偏又在缺衣少食的经济条件下离乡背井,从后渚动身时内心当然要充满凄怆了。这六句纯以质朴平实的描写来打动读者,遣辞造句,似乎全不着力。这与第二节锤炼字句、刻画景物的写法几乎判若泾渭。但作者却把这两节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乍读时觉得何以一诗之中风格顿异;其实这正是鲍照写诗善于变化,力图用语言的浅显与生涩来对读者施加影响,从而使读者的感受随诗人笔锋而转移的地方。

  第二节,“凉埃晦平皋”者,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的尘埃把空阔平旷的皋原给掩蔽了,显得模糊晦暗,使作者无法向远处瞻眺。这是陆景。“飞潮隐修樾”者,腾跃的江潮遮住了诗人的视线,两岸修长的树影仿佛都隐没了。这是江景。于是作者乃置身于一片迷茫和惊涛骇浪之中了。吴汝纶以“凉埃”二句比喻世乱,看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从军”,而目之所接,身之所经,却是晦暗的前途和惊险的处境,自然会产生来日茫茫吉凶未卜的预感。所以这首诗的景语似乎并非纯客观的描写,而是近于比兴的。所以前人大都认为这一句是作者自喻。“空烟”正在包围着太阳,因此吴汝纶认为这一句“喻世事之变幻”“视升灭”者,眼看着这一簇烟雾忽而升起、忽而消逝之谓。总观这四句景语,还有个动与静相对配合的特点。“凉埃”虽非静态,但比起“飞潮”来,相对地却要静一些;而“孤光”虽在独自徘徊,比起“空烟”的倏尔升起、忽然消灭来,相对地说也算是静态。这就比以纯动与纯静相对照来得空灵生动得多。古人写诗总是在发展中有所前进。鲍照写景,就比谢灵运以前的人进步很多,像这种相对的动与静的配合在鲍照以前的诗人笔下就很少见到。而到了王维,干脆有静无动,只把宏观的壮伟场面如照像一般摄入诗中,其胆识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前人,即所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也。

  四句景语之后,再虚写两句以为收束。“途随前峰远”者,“前蜂”为眼中所见,要达到那里还有一大段路程,作者心里是有数的,所以用了个“远”字。而这一句又含有前路无涯,茫然无所归适之意。“后云”者,指已经被抛在身后的重云叠雾。行人虽已走过了那一段“空烟升灭”的地带,可是那郁积的云层仍压在心头,给自己带来了迷惘与怅恨,所以诗人的思绪仍在追逐着它,从而使内心郁结不释。王夫之以“发心泉笔”四字评价鲍照,“发心”者,心细如发之谓;“泉笔”者,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之谓。用来形容此诗的中间六句,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华志”二句写得很吃力。“华志”犹美志,它是鲍照自己创造的词汇。这句是说自已虽有美好的志愿,却被无情的岁月给搅散、打乱了。“惊节”与“驰年”为对文,指使人吃惊的节序变化。这句是说,自己的青春已被令人吃惊的时光给弄得凄惨暗淡,无复当年的蓬勃朝气了。这就把客观上时空的变化和主观上壮志的销磨融成一体,综合地化为无限感慨。诗写到这里,已届尾声,本可结束。但作者意犹未尽,乃变换一个角度,用最后两句收束全篇。

  以上所写,从作者离家远行说起,并把旅途所感抽绎出来,全属主观抒情之笔。但在汉乐府和汉魏古诗中却另有一种写法,即把主观抒情的内容用客观口吻给描述出来,宛如借旁观者之口来为抒情主人公说话。鲍照此诗结尾实用此法。在大段的羁旅行役的描写之后,忽然转到弹琴上来。好像作者已结束了旅程,在到达目的地后把所见所思通过弹琴表达出来。这就把直接的主观抒情做了间接的客观处理,前面写的种种思想感情仿佛是事过境迁的一番追溯。但作者并没有把主观抒情部分做纯客观的处理,只是把距离拉开了一点而已。因为从诗意看,弹琴者仍是作者本人。这末二句说,作者把一腔心事通过琴音来表达,但弹到这里,由于过于伤心而弹不下去了,只能推琴三叹,琴声亦如有情,遂因弹琴者之凄怆感慨而戛然中止。这在作者看,这样写可能增加了有余不尽的回味。但这种把笔势宕开的结尾,其艺术效果究竟如何,则仁智所见亦各不相同。如方东树就说:“收句泛意凡语。”认为这样结尾反而弄巧成拙。作者本意原为创新,但衔接得过于突兀,加上这一手法也并不新奇,反倒成为败笔。故方氏之见似亦未可忽视也。

创作背景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十月,临川王刘义庆由江州徙刺南兖州,镇广陵。作为刘义庆的幕僚国侍郎,鲍照先从义庆还都省家,然后道出京口,赴任所。从后渚出发后,一路上的见闻令作者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猜你喜欢
谁家洛浦神,十四五来人。媚发轻垂额,香衫软著身。
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飞鹊徒来往,平阳公主亲。
邮亭寄人世,人世寄邮亭。何如自筹度,鸿路有冥冥。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横塘雨过水初平,浪影窥窗一孔明。
篱下触羝五鹿角,林间反舌百禽声。
柳公權可送行客,梅子真能宽渴兵。
谁道夏园无所有,莲花端可傲张卿。
天公只解作丰年。不相冶游天。小队春旗不动,行庖晚突无烟。
吟须捻断,寒炉拨尽,雁自天边。唤起主人失笑,寒灰依旧重然。|<公所论圣忌日事凡历二十年,而所上疏亦半年余才见施行,故云>|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梦残鬓枣垂香枕。夫容髻堕蒲桃锦。翠幄碧如烟。小星将曙天。

起来双黛浅。绣阁抛金剪。憔悴鼠姑红。玉阶三月风。

卖饧小巷,挝鼓深闺,合成一片春声。暗逗芳心,长堤隐隐车声。

二十四番风讯,满西湖、吹散歌声。倦游也,正画楼夜雨,滴碎檐声。

又是纱窗晓霁,问惊回香梦,谁簸钱声。燕语莺啼,中间却带鹃声。

更莫诉愁不住,怕落花、飞尽无声。花自落,减秋千、墙里笑声。

休惊初腊冻全消。旬日是春朝。梅吐芳心半笑,柳含青眼相撩。
风光如许,那知太守,老去无聊。乘兴方思把笺,归心已逐轻桡。
江涛千叠阁千层,衔尾相随尽室登。稠树蔽山闻杜宇,
午烟薰日食嘉陵。频题石上程多破,暂歇泉边起不能。
如此幸非名利切,益州来日合携僧。

睡醒湖日满,帆影见中流。风景犹吾土,妻孥共此舟。

潮随残夜长,水接远天浮。野性依然在,閒飞羡白鸥。

礼罢高真控鹤归,八琅仙乐月痕微。
青天忽堕琉璃色,照见仙人薜荔衣。
锦楼寿曲未须吹,且听江边老妇词。
但愿年年好官长,一如官长在官时。

忆昔拜公初,我上南宫试。开心念通家,恩爱良独至。

我领溧水除,公返桃溪睡。中间十馀年,日月忽如遗。

昨日会缌亭,再见若梦寐。公颜已颓朱,我鬓亦凋翠。

晤语必诗书,谈欢止茶䜴。殷勤五日间,颇见平生意。

公今舍我行,折节从王事。空嗟斥鴳情,难附冥鸿翅。

秋风吹长江,柳条作枯刺。扳折苦不堪,无因寄愁思。

置酒向南宫,分明将将雄。
指踪为第一,大国赏元戎。
似续惟人杰,危忘尽狗功。
贤哉垂俭德,千古仰清风。

度索寻橦绝伎兼,部分双引到重檐。锦襕红袜蹲蹲舞,巧赴钢丝昔昔盐。

龙门高筑著书台,特许侯芭问字来。幕下有花怜相府,座中无客不仙才。

镜心朗映回澜水,屐齿香黏称意苔。谁识夜凉人静后,影桥独鹤正徘徊。

昔际承平久,生涯足可怜。过庭犹昨日,骑竹想当年。

书剑辛勤历,轻肥少壮便。浪游春富贵,醉舞月婵娟。

候转芳华歇,时移斗柄偏。狂歌伤德凤,再拜听啼鹃。

敢议乾纲坠,难支国步颠。安危谁可料?否泰理相连。

义士含孤愤,谋臣误大权。少微潜在野,太史泣占天。

不起严陵钓,空怀范蠡船。乘轩犹宠鹤,治国昧烹鲜。

朽木终摧折,微躯忍弃捐。天兵威武奋,皇泽至仁宣。

岂意波涛怗,还容骨肉全。万方苏雨露,四海戢戈鋋。

倦鸟思乔木,穷鱼守故渊。甑尘贫似范,昼睡懒如边。

逸翮淹高翥,羸骖耻后鞭。梦疑隍鹿在,机息海鸥眠。

丧乱头颅改,萧条节序迁。行将蠡测海,坐待地流泉。

献璞悲和泣,辞金忆震贤。世途从汩汩,王道本平平。

东鲁衣冠盛,中原礼乐专。远尘山出没,大野辙盘旋。

砧响千门急,蟾光几度圆。窥斑嗟隐豹,顾影笑饥鹯。

古水萦长带,晴云擘乱绵。弓亡元在楚,台迥亦趋燕。

羽服陪瑶殿,天厨锡绮筵。域中知道大,物外愧身先。

归意惊张咏,离居老郑虔。风行犹有待,岁晚薄言还。

城郭人依旧,湖山景自妍。舣舟临断港,散策陟层巅。

苑废移山鬼,祠荒谒水仙。坏梁残白蚁,旧物失青毡。

暮景连村雨,薰风一树蝉。野茶伸雀舌,林蕨竖儿拳。

挂剑寻新冢,怀人叹逝川。计疏生坎壈,道直受迍邅。

穴冷拖肠鼠,槎依缩项鳊。愁鸱休嚇食,馋犬误垂涎。

业在诗三百,沽从斗十千。举觞欺大白,隐几味重玄。

泪尽山阳笛,耕无杜曲田。苦吟期自放,脱稿怕人传。

虎变愚难测,龟藏我独然。梅花开又落,谁复继残编。

驿厅长昼思依依,坐看晴檐柳絮飞。
斜日鸟呼春不住,东风雁比客先归。
山程迢递淹征辔,野水微茫梦钓矶。
却忆旧居江口市,雨香蘋藻鲚鱼肥。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