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卧山中闻钟响,在这寂静的山中声音格外响亮。
霜风吹得月色也泛着寒意,月亮悬挂在幽深的天幕上。
钟声的前声还在寒夜回旋盘,后声又紧接着摇曳。
听着声音仿佛钟声在,想要寻找它时有没有具体的形象。
万物本源为空,从空而来,又归于空,何苦存有生灭想。
窈(yǎo)窱(tiǎo):幽远深邃貌。
舂容:钟声回荡相应。
晃荡:摇曳。这里指钟声前后回应。
本际:谓穷极之始修也,即最先之起始。《胜矍经》曰:“生死者依如来藏,依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
这是一首以禅院钟声为题材的禅理诗,描写了诗人在山夜听闻的飘荡不定的钟声,从而抒发了诗人对人世生活的虚幻的感慨。佛寺的钟声使人联想到存在的空虚。钟声在山中回响,奇妙地飘荡不定,增加了诗人的醒悟。钟声奇特地、幽灵般地既在彼处,又不在彼处,表明了人世生活的虚幻。第四联出色地表现了通感,通过佯称使钟声可见,强调它的虚幻性。这首诗与常建一首同样描写寺院钟声的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相比,则显得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山夜里传来钟声。静寂中,这钟声格外响亮;霜寒里,这钟声格。外清越。夜色中只有这钟声如此丰盈与充溢,仿佛它是可以触摸得到的了。可是,钟声却是无形物,即便充斥于耳,也是寻之不见,它不过徒有其铿锵之声,本身乃空。由此想来,世上何物不如此呢。万物本源为空,从空而来,又归于空。而万物之有亦非实有,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既如此,也就无所谓生,无所谓灭。《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钟声是中国古代禅诗中取材最多的对象之一,凡与钟声有关的诗累计起来不下千句。名句如孟浩然的“东林精舍近,日暮坐闻钟”(《晚泊浔阳望庐山》);王维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裴迪的“林端远堞见,风末疏钟闻”(《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钱起的“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暝投南山佛寺》);刘长卿的“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自道林寺西入石路到麓山》);綦毋潜的“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题灵隐寺上顶院》);韦应物的“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寄皎然上人》)等。钟声给人空灵悠远的清禅之气,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幻想世界。张说这首《山夜闻钟》,可谓传神之作,诗中饱蕴宗教哲理。在一个寒蟾清辉、山深霜风的夜晚,一切归于静谧,忽然一阵浩钟,撞开了诗人想象的栅栏。那仿佛飘自碧虚中的袅袅宏音,听起来好像在眼前,寻找却没有踪迹,前声才过,后音又至,纵横涤荡,爽心动容,令人心茅塞顿开。原来空灵的世界这般伟丽,就不必执着于生灭之妄念。
全诗由闻钟而引发感慨。先写诗人之清静闲适,夜卧小歇;复写环境之清寒虚洁。此时钟声浩荡恍若自天际而来,“前声既春容,后声复晃荡。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这四句最是神到之笔。前声、后声二句,给人以透不过气来的压抑窒息之感,而听之,寻之,又显得那般轻灵,甚或有些许稚气,显示了一位艺术家心灵世界里特有的童贞与性灵。语既平实,意性醇浓,实为难得之作。
在七世纪后半叶,唐代诗人吟咏不定事件的诗(基本上是个人诗)越来越普遍,王勃的《山中》就是出色的范例。在张说的诗歌中,《山夜闻钟》就是这类诗篇中的优秀作品。
过从顿谢懒尤添,倦卧终朝不捲帘。晚饭都无官米气,始知身已是苍黔。
梧桐滴露鸣金井,夜耿耿、如年永。月明栖鸟数移柯,有似佳期不定。
华年迅速,碧霄迢递,别恨空心领。
青鸾怕见单栖影,任网遍,盘龙镜。盈盈一水隔双星,肠断羽迷鳞暝。
消愁凭酒,惟应无柰,酒与愁同醒。
君乃今之廉,谨饬顺天轨。作诗如其人,词惬意无诡。
疏烟栉晚篁,初阳弄春蕊。略略染黛脂,时时出姣美。
当世文章士,君多与之交。钟吕听所习,抚弦胡不调?
明星不在地,元气周大寥。人生贵崇实,华采终易彫。
嗟我事无成,文工究何补?区区笔舌间,自悔竞门户。
蛙黾迭鬨争,此道久陈腐。君有卓荦姿,慎弗藐千古。
不仁与不孝,异等皆遮罗。新宣崇礼让,礼让奈公何。
双杵鸣,孤鸿没,仰视方山青一发。良夜迢迢何以娱,扣舷更酌歌明月。
草色春城叹索居,虚窗残月渺愁予。忽从五马边淮路,传得双鱼隔岁书。
汾水东流连朔塞,关门北望是穹庐。晋阳亦是谈兵地,莫使平时保障疏。
五彩鳞文爪欲攫,那能缩体耽幽壑。喷云噀雾在斯须,散作长涛何皬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