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政主张。
十月寒轻叶未凋,淡黄疏绿短长条。无情有态堪怜处,日脚云头雨半腰。
羡君五十赋归欤,我亦头颅五十馀。把袂不须伤远别,病夫行已厌尘裾。
一把枯茆百仞山,殷勤何意扣禅关。须知十万西方路,只在寻常杖策间。
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
一株淡艳袅垂丝,缕缕轻狂不自持。春醉乍醒娇欲语,晚妆半卸睡初时。
朱颜带雨凝殊色,红袖迎风舞丽姿。为问玉人何怅怏,恹恹无力画屏欹。
翩翩一羽容,高枕足烟霞。沆瀣山中酒,菖蒲石上花。
苔痕侵座遍,峰影隔帘斜。倘遇赤松子,相从驻岁华。
旷野多遗骨,前朝数用兵。烽连都护府,栅绕可敦城。
健鹘云间落,妖狐塞下鸣。却因班定远,牵动故乡情。
祥凤鸣高梧,■鴳伏短篱。人行谨所趋,畏途或平逵。
如饮钵中水,冷暖能自知。我愿歌考槃,侯遇亦未迟。
伐木有诗谁善赋,嘤嘤唤起远相求。白沙翠竹一村晓,锦树黄花满野秋。
雪夜艰难呼桧楫,晴风容易下书楼。独怜浩浩多真乐,不似栖栖蕴积忧。
数年浪迹寄衡门,时洒幽襟亦避喧。白酒黄鹂添野兴,老农稚子喜风淳。
解衣蓬跣无官客,课读灯窗有子孙。暂别芧檐谒金阙,归来重见举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