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神枢干元化,循环运阴阳。善恶随气异,祸福竟何常。
朱均继尧舜,时事巳抢攘。至人妙转移,霾曀回晶光。
祥麟踣大野,君子徒慨慷。黄星照中原,天道遂披猖。
汗漫千百年,流潦浩滂滂。否泰有倾覆,霖雨见朝阳。
惜无风与牧,乘时佐羲皇。熙熙返大朴,济济垂衣裳。
鼎湖去不复,叹息空哀伤。
砭焫攻微痾,力与疾相閧。燔焚势不已,百节皆为动。
右臂针独多,腕尰逾负重。左肢岂解事,匙粥不自送。
我病亦偶然,星火忽已烘。古人戒谨疾,我岂敢为纵。
苍黄苫块身,六气为一中。因循积年载,展转惊寐梦。
瞑眩疾乃瘳,兹言夙攸诵。刮骨彼何雄,湔肠或非懵。
我计决恐迟,医谋固当用。聊轻筋骼困,坐待脓血湩。
痛痒方自知,胞哉几人共。平生骨肉交,思君令人痛。
朅采慰藉情,款语得深奉。宁知君归后,独乐不及众。
西郊昨夜雨,不解忧怀壅。怅望君不来,悲歌当予恸。
香雾云鬟,清辉玉臂,双照泪痕犹在。忍令分携,怯空房难耐。
无人处,生怕落花风起,轻把檀痕吹坏。惜惜情怀,料身中不快。
问何曾、走马章台内。又非因带甲榆关外。何苦东去西飞,判相思分界。
看弹琴、谁写芙蓉黛。伴薰香、莫绾鸳鸯带。只好教、笼里鹦哥,咒那人无赖。
家在半塘,人是半僧,畴识平生事。僧曰嗟,四坐听无哗,老之称实从壮始。
礼有之。恒言未容称老,吾今何怙而何恃。空指点杉湖,寒云丙舍,皋鱼清泪如泚。
纵不能、誓墓永相依,又焉敢、自尊老鬓髭。朋辈哀焉,呼而不名,用从吾志。
嘻。甚矣吾衰,卅年昏宦诚何味。吾友疑罪死,刻鹄之繇能记。
好一笑咨禅,三生證果,天亲无著为兄弟。甚囊粟机缄,欋椎事业,昨非今未必是。
剩百年、老屋隔清漓,便投劾、归耕苦无期,办蒲团、又牵身世。
呺然哆口瞠目,那辨如如偈。但随挈鹭提鸥伴侣,默以自容而已。
副其名者仅如斯,老人之遇可知矣。
如渑之酒琼为觞,山公携客酣高阳。清谈最喜得支遁,法雨昼下天华香。
当时涕泪神州冷,枉煞参军醉中影。至今江左旧英雄,犹向新亭看风景。
夕英可餐不可肥,苦吟莫作虫声微。城头日炤毕逋尾,五马兴逐晴云飞。
百年心目易为眩,社燕相逢又秋雁。后来二客记风流,只有青山临断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