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为七言绝句,除“深”“逢”平仄不拘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入韵格律。因为“垂纶”即垂钓,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正足孤独的垂钓者。钓者独处静谧之地,长潜烟雨之中,不与人世相通。诗名《赠渔父》,自然要赞美渔父。全诗通过环境描写,虚拟对话,刻画了与地无争的老者形象。
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壮观。芦苇一般九月开花,北方降温,故称“寒水”。杜牧另一首《泊秦淮》也曾写过“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三国魏刘桢《赠从弟》曾曰“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深泽”与“水畔”化用了战国屈原《渔父》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本句中,风来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
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月夕烟朝”是指晚上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雾。由于夜钓和雾钓时能见度较低,垂钓肯看不清鱼漂,所以此句暗示渔父技艺高超。又由于所写时间是夜间,所以此句也暗示渔父昼伏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志和脱俗的境界。明儒杨慎《临江仙》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与此格局相类,因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而脍炙人口。
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
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
松林竹坞雨冥冥,对坐焚香一缕青。扫壁静开摩诘象,研朱闲点太玄经。
愚痴我岂能无漏,警悟人皆诮不灵。允愿凉风吹酗毒,要令举世得醒醒。
谁何哭,哀且危。白头母,朱颜儿。儿忽舍母去,母何用生为。
架上有儿书,箧中有儿衣。儿声不复闻,儿貌不复窥。
谁何哭,哀复哀。肠未绝,心先摧。母恃儿为命,儿去不复来。
朝看他人儿,暮看他人子。一日一夜閒,十生九复死。
君不见昨夜人静黄昏时,含辛抱痛无人知。其时忽不记儿死,倚门引颈望儿归。
暑热不可度,须此日暮凉。况尔得佳友,共约栖禅房。
行吟发幽兴,空阔入水乡。萧散意自适,轻风动衣裳。
谁欤远有望,烟影生冥茫。已复入古寺,树色交青苍。
虚廊绝蚊蛾,可近灯烛光。莲花生清池,静坐乃闻香。
尊卑就次序,肴核罗杯觞。嗟此坐中人,声名托文章。
云霄纵高步,山林倏潜藏。况遇知己饮,豁达倾肺肠。
抚掌发一笑,神思惊轩昂。酣歌兴未已,下趁青苔荒。
仰视天无尘,素月升东墙。百年亦如寄,万事何其长。
慎勿忘今夕,嘉话连僧房。
赤苋赤如脂,苦荬甘如饴。盘登恶草具,味等薇与芝。
贤哲逝已远,昧昧余所思。伊人既忘世,此外皆若遗。
粱肉世岂乏,饱死黄吻儿。千金渥洼种,岁晚鸣枯萁。
尚馀耽书癖,不与尘土缁。此乐岂在外,箪瓢犹山雌。
蹇劣安所性,所恨生清时。
旧业承三世,何妨更卜居。秋山人未去,老树叶先疏。
作客偏闻雁,临渊且钓鱼。他年归兴好,还此读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