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吟咏山野春景,描绘了一幅美丽、清幽的春天日暮的山景图。前两句描写黄昏时刻山野的艳丽景色:山野之中的寺庙为绿树所簇拥,晚霞飘过山亭;后两句写山野之幽静:正是美丽春天却没有游人来欣赏,一路上只有松花在不停地飘落。全诗共四句,句句写景,一、三句静,二、四句寓动于静而愈显其静,手法新巧别致,描写精妙。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描写黄昏时刻山野的艳丽景色。“野寺分晴树”摆出两样事物:野寺与晴树。前者说明地处荒僻,人迹罕至;后者说明天朗气清,春天的树翠油油的,一派生机。在它们中间用了一个“分”字,好像是把彼此分隔开了。孟浩然有“绿树村边合”(《过故人庄》)句。这“分”与“合”恰相反,而其意却是说绿树拥着野寺;或是说绿树将村庄包围了起来,都表明树多。次句也是两样事物:山亭与晚霞。这里用了一个“过”字,山亭似徐徐穿行在晚霞之间,赋予山亭以某种生命,化静为动点活境界,平添情趣。这两句的景色有淡素,有明媚,也有艳丽;但总的还是淡素较多。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两句写山野之幽静,没有游人欣赏。转写到人事,点明无客人来,只有诗人自己,漫行在山间小路上,只见松花飘落,一片静谧,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春深无客到”这句应首句的“野寺”,与上面的自然色彩是谐调的。它也与首句一样写静。不见人影,不闻喧哗,写静而无板涩之嫌、沉闷之弊,却在总体静谧的意境中嵌入“深”“到”二字,又微微地点缀了某些动态、生机,活跃了画面。“一路落松花”,此句点明是“山行”,又是化静为动,落笔呈象,且又入声。
全诗不以强烈的对比、映衬来强化画境,而是细细地轻挑漫拨,来传送寂静中的些微动态,描写精妙。同时在描写中又特别注意色调的变幻:绿色的树林、红色的晚霞以及铺满地面的松花,在静而动的山间画图中又染上了鲜明的色彩。此诗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闲自得的乐趣,表达了诗人独自山行时趋尘脱俗的感觉。四句诗,句句写景,一、三静,二、四寓动于静而愈显其静,手法新巧别致,作者越是丝毫不露声色,愈见出“无客到”的山行道上这位“客”的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的情怀。王士祯称其五言诗“有风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无缝”(《池北偶谈》),由此诗来看并非过誉。
孝廉已称帝,宾佐尽封侯。不道投荒客,交州白了头。
皓彩名香总入神,世间俗眼久迷真。靓妆可比惟西子,艳态相看是北人。
篱菊也贪彭泽酒,海棠终污马嵬尘。古来知己林和靖,别作孤山一样春。
养花天气半晴阴,紫艳看看逐日深。南国浪夸金作步,广平曾是铁为心。
芙蓉江上色堪并,桂子月中香莫寻。回首扬州那可到,凭阑休作越人吟。
石子冈前雨萧萧,古木落叶凌风飙。侍中碧血今犹在,荒祠白日鸣鸱枭。
于役来作东鸥客,父老告我东湖樵。东湖樵夫为谁子,负薪来往东湖沚。
朝廷不守金川门,野夫合逝东湖水。樵夫樵夫真丈夫,一死奚足更踟躇。
我向东湖转惆怅,呜呼!独不闻雪庵和尚补锅匠。
臈月二日冻雨晴,百舌飞来庭树鸣。鸣声不已自唱和,一出飞时人尽惊。
我怜此鸟在林谷,羽族之中能晦明。常年畏寒音语滞,思之不见疑化生。
青门云屯春正远,何得先至江南城。由来气类兆微物,无乃阳动潜满盈。
南园桃李花乱发,北岸垂杨青载萌。苦无坚冰与积雪,厉气方此疵穷氓。
书生怪此坐叹息,安得挟弹驱不平。圣王在上律吕协,燮理况有皋夔英。
凤凰千仞览德下,雍喈或继箫韶声,肯使凡鸟漫纵横。
儿眠儿眠娘汝祈,祈儿安受福主知。顺风打鼓收帆归,圃栾尾境甘藷蔗,底须驺骑拥旌旂。
明珠薏苡多是非,儿兮儿兮愿莫违。寣寣哑,誽誽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