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吟咏山野春景,描绘了一幅美丽、清幽的春天日暮的山景图。前两句描写黄昏时刻山野的艳丽景色:山野之中的寺庙为绿树所簇拥,晚霞飘过山亭;后两句写山野之幽静:正是美丽春天却没有游人来欣赏,一路上只有松花在不停地飘落。全诗共四句,句句写景,一、三句静,二、四句寓动于静而愈显其静,手法新巧别致,描写精妙。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描写黄昏时刻山野的艳丽景色。“野寺分晴树”摆出两样事物:野寺与晴树。前者说明地处荒僻,人迹罕至;后者说明天朗气清,春天的树翠油油的,一派生机。在它们中间用了一个“分”字,好像是把彼此分隔开了。孟浩然有“绿树村边合”(《过故人庄》)句。这“分”与“合”恰相反,而其意却是说绿树拥着野寺;或是说绿树将村庄包围了起来,都表明树多。次句也是两样事物:山亭与晚霞。这里用了一个“过”字,山亭似徐徐穿行在晚霞之间,赋予山亭以某种生命,化静为动点活境界,平添情趣。这两句的景色有淡素,有明媚,也有艳丽;但总的还是淡素较多。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两句写山野之幽静,没有游人欣赏。转写到人事,点明无客人来,只有诗人自己,漫行在山间小路上,只见松花飘落,一片静谧,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春深无客到”这句应首句的“野寺”,与上面的自然色彩是谐调的。它也与首句一样写静。不见人影,不闻喧哗,写静而无板涩之嫌、沉闷之弊,却在总体静谧的意境中嵌入“深”“到”二字,又微微地点缀了某些动态、生机,活跃了画面。“一路落松花”,此句点明是“山行”,又是化静为动,落笔呈象,且又入声。
全诗不以强烈的对比、映衬来强化画境,而是细细地轻挑漫拨,来传送寂静中的些微动态,描写精妙。同时在描写中又特别注意色调的变幻:绿色的树林、红色的晚霞以及铺满地面的松花,在静而动的山间画图中又染上了鲜明的色彩。此诗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闲自得的乐趣,表达了诗人独自山行时趋尘脱俗的感觉。四句诗,句句写景,一、三静,二、四寓动于静而愈显其静,手法新巧别致,作者越是丝毫不露声色,愈见出“无客到”的山行道上这位“客”的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的情怀。王士祯称其五言诗“有风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无缝”(《池北偶谈》),由此诗来看并非过誉。
老火陵稚金,聚作三日热。舟行湘江上,蒸煮到鱼鳖。
黑云起东北,一震山石裂。不知雨来处,但见风卷叶。
银河倚天泻,高浪舞飞雪。只听打篷声,已觉凉意惬。
岸傍古佛屋,楼殿颇嵽嵲。不辞冲泥去,一看雨脚阔。
吾宗紫岩客,穷苦志不慑。自我来浯溪,奔走已旬浃。
我懒久废学,愧子来挈挈。相携得伟观,为子炽然说。
愿子领话头,吾今指摽月。
春驾轻车上九华,秋乘大舸溯风沙。欲抛彭泽追元亮,何待龙山宴孟嘉。
行止非关人力胜,清平自有部民誇。征帆冲雨何时至,东望牙樯眼屡花。
帘风暗袅,槛雪新晴,小楼月又刚圆。有杜秋娘在,微酣候、催弄脆竹零弦。
曲中蓦听羊车到,褰帏入、一座喧阗。惊疑甚、似曾相识,别来一十三年。
重新移灯添酒,算夜长难睡,且话从前。记得当初,扬州薄倖,有人同做樊川。
玲珑去后诗人老,湖湘客、飘泊谁怜。凭谁报、渡泸诸葛,君家燕子依然。
四牡服朱轩,侠气何翩翩。夕骛邯郸道,朝驰函谷关。
千金饰冠剑,宝服芳且鲜。徒御若云浮,周道直如弦。
堂中养死士,被服皆珠纨。枥马厌粱肉,贝甲委如山。
片言倾五岳,万乘慕其贤。诸侯奉白璧,为寿卮酒前。
合从连赵魏,驾毂出齐燕。仗剑归质子,矫节夺兵权。
皦皦日中议,歃血重一言。鸡鸣脱虎口,狗盗乃获全。
天地相荡蚀,四海如沸渊。凭轼一抵掌,解纷谈笑间。
纵横负奇节,逸气盖八埏。慨慷功名会,何言七尺捐。
策勋山河溢,流光竹帛镌。何为坎?士,抚剑独长叹。
登车四顾总茫茫,铃铎声中见火光。匝地风霜冲雁阵,漫天尘土过驴纲。
琵琶客路歌红袖,林木人家恼白杨。行尽畿南二千里,衾中缩卧类摇床。
大妇酌金杯,中妇照妆台。小妇偏妖冶,下砌折新梅。
众中何假问,人今最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