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切望当局居安思危。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著作有《道州苔衣集》、《咏史诗》20首及词集《凉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长台镇高斋山下,列为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嗟子亲药炉,正坐甚疾恶。槎枒塞胸臆,触事森然作。
热血吐向壁,烦冤自煎灼。汉鼎系一丝,孤臣天所活。
经旬不相见,执手惊瘦削。述病语滔滔,真气犹喷薄。
赴召予北征,欲行足若缚。知君贫似我,裹饭独君托。
琨逖心则同,张范风已邈。何时地雷复,乾坤洗浑浊。
中兴拜我皇,功胜万金药。
顷读蕉上咏,畴不尔倾倒。言外托微旨,拙中寓大巧。
咏歌已臻此,赏识应不少。如何壮齿时,不得展所抱。
遁迹此湖山,忘机如鸥鸟。白云与往还,童子日围绕。
长者未弱冠,次者发覆脑。更有六七人,聪慧益稚小。
有时瞰师出,非蛮即斗草。礼法未易闲,天机不欲矫。
若问祖师意,当下无不了。相知寡老成,孰若此幼好。
百年俯仰间,取足便烦恼。目前苟可娱,此外一齐扫。
行行点点,问谁将淡墨,凭空洒遍。雪压危桥,月晕闲庭,描写春愁秋怨。
芦花港浅参差过,还认是、掠波归燕。带斜阳、时近南楼界出,一绳天远。
总使悬针垂露,只模糊不辨,隶虫符篆。写上征衫,落到寒砧,可也寄封书便。
惊弦任尔高飞起,原依约、晴川荒甸。最销魂、暮雨朝云,吹堕平沙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