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人一般讲求修心养性,与世无争。也讲因果循环,众生平等。这首作品里也有这样的观点出现。可能这正是作者隐居前最后对红尘的回顾,里面还有看破尘世的意思。
像许多隐士一样,诗人也曾远足游历,因此寻到了心中理想的隐居地点,这可能是武当山,又可能是华山。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华山上也有道观。深山历来为修道者的所爱,因为山中就连四时也不于山外的相同,有安静的环境,又有简朴的生活必需品,如山泉、野蘑菇、山野菜、古刹遗迹也是山林里保存的最好。因此诗里最后也表示诗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山林,隐居起来的。这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印记。
说他看破红尘,其实在第一句里“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中就点明了。后面的两句可以说是对这一句的补充说明,最后则是对立志归隐修道的表白。红尘游遍,唯有青山是最向往的,说明对诗人来说俗事已经是如过眼云烟般了,诗人通过十年的磨砺,终究决定归隐修道,这除了消沉,还有一种独特的清醒。这从后面对选择归隐的解释“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中可以领会到。说诗人隐居有时代因素,也是因为这两句中还有对世事的一些批评。最后表露出的对自然的欣赏和喜爱似乎说明了他并非不爱热闹,繁华的世间,只不过逃避的是不该有的战乱和人祸罢了。大自然的生机正是诗人向往的,他要远离的是腐败和颓废的环境。所以诗里就有“野花鸣鸟一般春”这样的句子。与其说诗人想弃世,不如说诗人是想洗刷自己的思想,用朴素的生活历练自己,以达到修道的本来目的。
之子问行役,火伞正当天。酷哉几可炙手,流汗满襟沾。
仆仆长亭古道,人在竹舆何似,甑釜受蒸煎。帝悯苍生热,敕下九龙渊。
命丰隆,驱屏翳,起蜚廉。神工一炊黍顷,爽气遍垓埏。
洗涤山河尘土,转作清凉境界,物类举醒然。稽首谢天赐,伸脚快宵眠。
早年困胡虏,惊痛失方寸。居常虽勉勉,临事辄闷闷。
作字每误墨,裁诗或失韵。老来疾益侵,薾然谁可论。
芋火鹑衣对懒残,铜瓶泣雨又更阑。枕流洗耳真堪笑,映雪看书且耐寒。
共惜分襟能几日,直须把酒罄交欢。风流喜见佳公子,未信穷途白眼看。
结屋连碧筱,虚牖抱园开。如何天上月,移向壁间来。
检校林庐数往还,冈峦稍喜好跻攀。高安梁栋怜归燕,多置轩窗不背山。
地僻移居宜倔强,物微感遇未痴顽。作诗梦里询吾意,何处幽栖即此间。
榻占西湖第一楼,垂帘落影咽云流。含香燕入歌声里,避月花飞点案头。
鹫岭青来描锦字,蒹葭碧处系春舟。阮公清啸江生笔,赢得轻烟纸上幽。
真人昔时归旧里,基承十世岁三豕。嘉靖十八年己亥。
今日不见庆云宫,兵家纵横住其中。箜篌羯鼓羌笛塞。
薄暮凄凉听不得。行道咨嗟叹者谁,大父皆是沛中儿。
宫中种菜不种黍,乱挖土蚕掘野鼠。当时飞鸟不敢宿,椎牛满处堆牛骨。
民家有地官为勘,官地无主人自占。营房参差幅不正,详写文书给官印。
尚有老珰仍不死,宫外砍柴卖宫里。如今己亥才三过,百二十年变态多。
鸳鹭行中已著名,颂条暂慰远民情。道途行去乘轺贵,乡里过时画锦荣。
铃阁晓开江月满,戟枝寒照雪峰明。知君游刃多馀暇,莫忘新诗寄凤城。
胜卖东风富贵春,青衣催坐叠花茵。莺欺皓齿清歌妓,柳妒纤腰学舞人。
猩色屏风围孔雀,麝香衾被压麒麟。任教日日如泥醉,不负韶华一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