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炼,耐人寻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
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这首诗,写得意态自然,寓情于景。乍读,作品好像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来写的,细细体味,字字句句都见匠心。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给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卷: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飞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哀情和跳动着的脉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
唐文宗(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时,李涉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贬谪途中。诗题一作《晚泊润州闻角》,与此题恰成补充,说明此诗是羁旅水途之作。
公今游戏仙人乡,手折若木攀扶桑。却挥龙骑返故里,碧鬣苍鳞欲飞起。
化为老树当庭蹲,排突云窟盘山根。要将直干留天地,岂为清阴覆子孙。
我来俯仰三叹息,何必新甫之颠锦官侧。吁嗟乎!
门前几日不霜风,君看万柳何颜色。
西晋中条胜,王官谷最幽。向来期共到,何意阻同游。
玉版传新调,银钩慰老眸。倚阑贪想像,云树霍山稠。
下直常扃关,轩窗四绕山。时时看青翠,长此对孱颜。
山色朝朝见,未睹真山面。一朝风雨来,气象千万变。
变态竟若何,缕缕起微波。须臾潮汐涌,又或露青螺。
露处忽已没,有无皆恍惚。迷离山叠山,云与山俱活,却就连天浪,摹拟山形状。
清风飒尔吹,依旧山容放。瞥见叹观止,徐徐思至理。
君子蕴经纶,不测总如此。当其无事日,岂有异人术。
遇合会风云,虎变应彷佛。
尉律试八体,摹印义乃见。甄丰标缪篆,实同名偶变。
大雅推汉京,精金百锻炼。参之以贞珉,温润足嘉羡。
信国铁倍珍,忠介泥独炫。迭争千载奇,文房供清宴。
黄子汲古深,史学熟贯穿。裒集成一书,朱墨分素绚。
体既用编年,例复类纪传。开卷灿列眉,历历三长擅。
我忆栎园叟,印人索殆遍。讵若溯周秦,邃古如觌面。
窥子雕锼心,面壁坐深院。重子奥秘才,交游广淮甸。
笑彼刻楮叶,三年成一片。西清古鉴中,贮此值千绢。
岁华今缓昔如流,旧日樊笼可自由。官事了时无尽极,人生安处且閒休。
愚忠皎皎丹心老,归思绵绵两鬓秋。纵使海棠时节过,急行须及浣花游。
水天凉夜月,不是惜清光。好物随人秘,秦淮忆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