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东皋昔是登临地,令节兼逢作赋才。草木始衰吾已老,溪山无恙首重回。
荒台久埽秦佗迹,寝庙仍为汉将开。或重于生今益信,当年弓剑未南来。
鹤氅飘飘不可留,驭风随处访丹邱。蓬莱此去无多路,迟尔相将汗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