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日苦永,解带坐小轩。对案不能食,挥汗白雨翻。
轧轧过午景,宛转无由昏。偃卧汗榻上,既觉复梦魂。
恬然世虑寂,时被苍蝇喧。睡味胜仙去,忽恍难具论。
晨事如隔日,半杂梦寐言。人生贵壮健,及时取荣尊。
夏禹惜寸阴,穷治万水源。栉沐风雨中,子哭不入门。
况复庸下者,不出强趋奔。奈何耽昼寝,懒惰守坏垣。
念昔年少时,奋迅期孤骞。笔下驱古风,直趣圣所存。
山子逐雷电,安肯服短辕。便将决渤澥,出手洗乾坤。
文章竟误身,大议谁周爰。捽首下牢狱,殗殗如孤豚。
法吏使除籍,其过祗汗飧。宾朋四散逐,投窜向僻藩。
九虎口牙恶,便欲膏其蹯。上赖天子明,不使钳且髡。
此身自流浪,岂能济元元。天下无所归,泛舟旅江村。
春雨看秧稻,落日自灌园。殊乡寡朋友,孰辨石与琨。
卷藏经济术,强谈奉狙猿。閒困尚有待,不忍沈湘沅。
大暑昼闭户,汗径恶草繁。出嫌乌啅噪,行见蛇蜿蜒。
蠹书徒盈箧,浊醪徒盈樽。谈笑谁可共,道义孰与敦。
终日对稚立,千里远弟昆。此心既无用,不寝徒自烦。
况兹昼景长,但厌枕簟温。北窗无纤风,返见赤日痕。
流光何辉赫,独不照覆盆。会当破氛祲,血吻叫帝阍。
烂尔正国典,旷然涤群冤。奸谗囚大幽,上压九昆崙。
贤路自肃爽,朝政不复浑。万物宇宙间,共被阳和恩。
梁园初授简,越客罢鸣琴。节序梅花及,江湖鸿雁深。
雪歌难却和,醴酒若为斟。何限山阴兴,幽居独许寻。
潆洄水路界西东,略彴桥横一径通。霁后新添三尺浪,閒撑小艇戏儿童。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师鲁虽用怀敏辟,而尤为经略使韩公所深知。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坐城水洛与边臣略异议,徙知晋州。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固。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资,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皆往赙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之次。
余与师鲁兄弟交,尝铭其父之墓矣固,故不复次其世家焉钞。铭曰: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