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首句“红叶醉秋色”五字,用重彩绘出一幅枫叶烂漫、秋色正浓的画面。那优美的景色,宜人的气候,令人心醉神驰。“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描写秋色的名句,然“红叶醉秋色”的境界,却也别具韵味。诗人用一“醉”字,把“红叶”与“秋色”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秋色具体可感,描绘了一幅美丽绚烂的秋景图。用字精炼,以少总多。
次句“碧溪弹夜弦”,也写得情韵萦绕,优美动人。白昼消逝,夜幕降临,枫林隐去,碧蓝澄澈的溪水,潺潺流动,宛然在弹奏一支乐曲,如泣如诉,打破了这也的寂静。夜色如水,不可能不动人情思。这里,“碧”是个诉诸视觉的颜色字。在一般的夜晚,是无法分辨水色的。只有凭借天空的明月,身临溪畔的人,才有可能见得真实,辨得清楚。“弹”字下得也很妙。它不仅写出溪流富有音乐般的诗韵,而且以动衬静,把一个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深。诗虽未写月,却自有一轮明月朗照;未写人,却有一个少女的倩影徘徊溪畔;未写情,却有一缕悲哀寂寞的情丝,从“夜弦”的曲调中轻轻流出,如泣如诉,萦回耳际。这种虚中见实、实中见虚的写法,笔墨精当,含蕴丰富,营造了一种宁静、幽邃的氛围。
后两句抒情。主人公终于吐出了自己的心声:“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那曾经有过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心爱的人儿再也不会和自己共度美好快乐的时光。陪伴自己的只能是那漫长的凄风苦雨、度日如年的生活。这两句直言不讳地把这位徘徊于月下溪畔的女子内心的秘密,和盘托出。原来她是位失恋的女子,曾有过幸福的爱情,而此时,“佳期”却一去不复返了。可是这位多情女子还像过去一样热恋着爱人。在枫叶如醉、碧溪夜月的环境中,她徘徊着,回忆着,祈望着,等待着,从原野来到溪边,从白天直至深夜。可是,物是人非,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佳期不可再”,寥寥五字,把这位满怀希望的女子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她想:“今后的生活又将如何呢?”回答是:“风雨杳如年。”风雨如晦,度日如年,未来的日子是渺茫、悲凉、凄迷的。如果把这里的“风雨”理解为社会“风雨”的话,那么这诗所写的爱情悲剧,就具有更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了。
这首诗语短情深,措辞委婉而造语清丽。诗人善于选择典型的意象,渲染了一种迷离愁苦的诗境。诗中以景衬情,情与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最早录载于《树萱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魏庆之《诗人玉屑》都转录了《树萱录》的记载。前者把此诗列入“鬼诗”类,后者则列为“灵异”类。《全唐诗》的编者在收录此诗时,删去了《树萱录》关于其事的记载,题其作者为“湘驿女子”。
湘驿女子:生平不详。唐代诗人,著有一诗甚为有名。诸多文学作品中均有记录《全唐诗》作者亦将此诗选编于内。
红绿枝头自开落,薄日低云天一幕。可堪困绪尚眠蚕,未拟欢心随破萼。
宝环半脱畏侵肌,百刻萦香竟属谁。旋制称衣宫样窄,慵看架上去年衣。
短檠今幸好,文社得同修。何处撩乡思,催君发棹讴。
路经行雨峡,签数报程邮。客路君如许,交情可耐不。
慇勤江上水,长为送离忧。
吴丝半幅无全缕,越树淮云楚天雨。兵燹流传不记年,丹青漫灭空存古。
绝壁连峰流窕间,剑门迢递对荆关。疏钟远火褒斜谷,落叶秋风子午山。
西游去去羁尘绶,草衣笋笠今何有。箕山不见弃瓢人,渭曲难逢钓鱼叟。
君家父子爱林丘,静里乾坤不著愁。南塘耕毕閒看画,醉倚千金水上楼。
牛羊膏润足,物产借英华。帐脚骈遮地,钉头怒戴沙。
斋厨供玉食,毳索出毡车。莫作垂涎想,家园有莫邪。
昔年襄阳贾尚书,儿媲韩氏身葬鱼。当以血溅云锦襦,至今波荡青琼琚。
啮指堂堂丈夫气,乃见苍茫甲兵际。倚舷不忍渡中流,翻然直向龙宫逝。
嗟嗟赤城王氏妻,青枫岭滑愁云低。?江水黑幽魂啼,峭壁万仞无由梯。
望夫不来归路迷,石痕雨碧风凄凄。君臣失国时所偶,儿女丧家我何有。
丹精贯日昭不朽,朝廷立庙?江口。荆扬孰谓风俗媮,呜呼贞节无与俦。
二女允也忠义流,他年太史须编收。
广陌秋高,小窗风冷,篱边点缀轻黄。试下阶摘取,襟袖皆香。
不是等闲桃李,趁芳菲、爱踏春阳。试看我、亭亭瘦影,尽耐严霜。
商量。欲拌一醉,借色染云笺,香沁诗肠。况谢庭觞咏,莫问柴桑。
更少些儿俗韵,云髻畔、插满何妨。还乞取,花心花实,归献高堂。
二十馀年又一过,岩花犹对旧山河。重来尚作萧条客,四十登临感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