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水底猿捉月图

漏板敲愁夜惊冷,露井梧桐湿无影。海风吹星消碧烟,青天不见纤月悬。

嫦娥泪泣桂香死,谁知兔魄沈水底。巫猿激烈心欲飞,便伸长手搒摸之。

夷神叱咤蛟龙怒,翻倒沧海上天去。

明浙江缙云人,字时登。成化四年举人。官延平府学训导。有《樊山摘稿》。
  猜你喜欢
乌鹊桥边河汉流。洗车微雨湿清秋。相逢不似长相忆,一度相逢一度愁。
云却静,月垂钩。金针穿得喜回头。只应人倚阑干处,便似天孙梳洗楼。
信来频慰别离魂,苦问官情却懒言。
多睡正随蝴蝶梦,相怜空愧鹡鴒原。
幸无俗客干书户,遥想青山对县门。
定是放衙能少事,悠哉岸帻步槐根。
渠渠梁照日,泯泯水分京。
激作飞岩势,流为杂佩声。
图书无近迹,草树有冬荣。
景落人间处,漂花出古城。
百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已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弃万乘金轮,栖六年雪岭。相从外道游,不离那伽定。

无奈凶星照命宫,积世箕裘都丧尽。虽云自业所招,且喜因邪打正。

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

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中宵风雨早来凉,谢草春池别梦长。
绿野开筵联玉树,红亭离思结垂杨。
通波直下无千里,明月何曾是两乡。
白昼看云何限意,佳期良晤在江阳。
临顿谁家儿?生小矜白皙。
阿爷负官钱,弃置何仓卒!
贻我适谁家,朱门临广陌。
嘱侬且好住,跳弄无知识。
独怪临去时,摩首如怜惜。
三年教歌舞,万里离亲戚。
绝技逢侯王,宠异施恩泽。
高堂红氍毹,华灯布瑶席。
授以紫檀槽,吹以白玉笛。
文锦缝我衣,珍珠装我额。
瑟瑟珊瑚枝,曲罢恣狼藉。
我本贫家子,邂逅道抛掷。
一身被驱使,两口无消息。
纵赏千万金,莫救饿死骨。
欢乐居他乡,骨肉诚何益!

百年不争一筵短,心近何愁万山远。潮平帆挂人欲离,霜紧天高月将满。

昨筵饯我城南家,女墙三更多悽鸦。含啼试袖蝶粉湿,剪烛开门萝叶斜。

今夕高楼控溟渤,明峦如荷媚空阔。沙风笛底吹黄萚,云影樽前堕苍鹘。

羁身在客难自豪,慨叹当歌那能遏?欢歌已使心不留,还作愁歌暗挑拨。

诸君爱我如爱心,常恐过劳难自任。又恐一逸易驰逝,便欲置我腔中深。

百回顾惜到今夕,我负诸君顿言别。明知兰约春可期,已使桃根泪同咽。

泪亦不得止,歌亦未肯阑。北斗欲没霜柝残,樯乌哑哑催出关。

寸腑茫茫复何有,为君更尽一杯酒。劳君拔赠插鬟花,算折旗亭可怜柳。

晖晖初日照窗明,风定飞花落地轻。境静不闻人语笑,隔林莺啭一声声。

窗外幽花,开遍处、这枝奇绝。染猩红、带雨拖烟,倚栏娇怯。

似为当年亡国恨,至今犹吐同心结。爱迎风、款款并香肩,迷蝴蝶。

心未冷,情还热。叹玉碎,怜簪折。羡一邱荒土,茁生英烈。

一叶半花堪再拜,同生同死无分别。笑青青、吕雉戚姬坟,难言说。

玉关金锁一重重,只见桃源路暗通。行到水云空洞处,恍如身世在壶中。

雨中烂熳睡,门径横林扉。朝晖入瓮牖,起我聊伸眉。

良游眺江郊,揽袂风披披。平瀛涨新绿,滟漾摇晴陂。

云峦霭空翠,烟树森华滋。潭渔下罜䍡,陇种行楼犁。

贪穿康乐屐,更杖原思藜。阿宜倦游还,心事嗟多违。

新功在琢句,非复吴下时。渊明赋归来,今是知昨非。

君看古贤达,茹草甘长饥。悠悠身外事,凛凛胸中奇。

因赓喜霁作,用代城南诗。

自从胡乱后,更不少盐酱。
开口便见但,岂在语言上。

我昔泛棹游焦山,曾见杨公所遗之玉带。文襄谋略海内传,能途逆瑾功尤大。

又尝驱车上春明,得向椒山杨公祠堂亲展拜。平生胆不借蚺蛇,尚留谏草壁间发光怪。

胜朝气节无与俦,正嘉诸臣通沆瀣。下逮天启昏乱朝,西台謇谔洵为最。

御史周公铁作肝,立朝慷慨称匪懈。对仗弹章劾厂公,不惮五虎十彪逞毒害。

朝归乡里暮圜扉,击佞未成甘首碎。遗文零落不可知,傥获缣缃生敬爱。

吴江地僻公故乡,梅叟来居学官廨。耆文好古擅风雅,休沐余闲阅书画。

贾人不识公手书,捆束牛腰市中卖。百钱买得喜欲颠,细字联珠大编贝。

装池釐订具苦心,伏暑阑时勤晾晒。移官携向金陵来,箧笥深藏防破坏。

因思名臣墨迹以人重,片纸俱堪阅时代。何况草书神妙走龙蛇,居然争坐位帖同一派。

天留神物不敢私,广大流传推法界。何妨施向枯木堂,解脱因缘两无碍。

遍徵题咏为证盟,欲令海天佛国添佳话。永嘉方伯本通儒,护法宰官拥冠盖。

巧偷豪夺防未然,印钤朱纽篆垂薤。从兹人胜坊间定慧寺,常同杨公玉带山门挂。

我今对此转踌蹰,绢素多年无不败。何当镌石嵌壁间,得与松筠庵中谏草之堂遥作配。

曾依潭影宿,疏磬报清晨。壑静龙身蛰,僧闲虎迹亲。

高林仍照旧,曲径尚通人。兴废增悲感,题碑又一新。

石阑曲护,看鱼鳞细浪,绿涌幽渚。簇簇蒲梢抽短剑,演漾满陂春水。

吐沫浮花,香吹卷絮,没处圆纹起。藕边坠雨,满襟凉意如此。

更有叶底微行,瓯边暗避,桥影闲来聚。撒食竞看浮水面,脱后犹争香饵。

翠尾穿波,银腮噀玉,泼刺空潭里。池亭小立,波光明上眉际。

鸡鸣山外大江流,迢递孤城暮霭浮。六代遗宫余乱草,千年王气委荒丘。

青溪花落春将老,翠柳莺啼麦欲秋。往事不须频怅望,铜驼自古恨难收。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拥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玄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