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峒(一作洞),生卒年、字号皆不详,唐代诗人。登进士第,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集贤学士。其余事迹不祥。唐朝大历年间和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耿湋、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崔峒的诗现在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崔诗九首,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
避地寓江左,精庐极深幽。驾言穷胜赏,遂作龙潭游。
暑气敛以退,轻云蔼而浮。疏林未摇落,山色宜清秋。
萝磴穿窈窕,松风散飕飗。铁花秀石壁,玉韵锵溪流。
谁将三峡桥,断取来岩陬。会心得佳趣,浊酒相献酬。
嫩菊青可摘,寒蔬郁堪羞。乐哉山林间,乃尔远世忧。
岂知江淮濆,杀气横戈矛。幽讨未云已,散策层冈头。
天绅拖脩瀑,落此万丈湫。空濛杳霭中,时有飞鱼游。
神物不可见,下隐长黄虬。百谷正焦枯,胡为此淹留。
会乘风雷便,一起泽九州。我与二三子,于世初无求。
萧然岩壑姿,正可擅一丘。愿言假吾居,聊作潜珍谋。
玉函畀思邈,贝阙归灵脩。何须挟白羽,共逐青绡牛。
日暮重冈上,人劳马亦饥。不妨随野雀,容易宿寒枝。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明发叶榆城,瞑逗兰津渡。超忽类飞翰,往来如织路。
仆痡马亦黄,簪短带复长。天高行谁问,日暮坐自伤。
鸿飞畏逢罗,虎饥正出柙。寒流泚玄冠,凉风吹白帢。
子有负俗累,予乃投荒人。暌形而比影,异习仍同尘。
晤言能几朝,契阔还叠夕。浪迹苦难并,嘉会良易掷。
翻忆在滇海,翻思在连然。嬥歌花馆醉,清梵云房眠。
丹荧耿遥夜,乌臼聒五晓。相望不可晨,咫尺限云杪。
歊风青苯䔿,浴月碧涟漪。仅比蜗庐客,肯惭衡泌诗。
仪台铁表冠龙尺,上刻横文晷度真。中国失传求远裔,犹于回纥见斯文。
双扶鸠杖庆长春,定是仙桥降谪神。槐泽争传三世旧,菊香竞荐一杯新。
从来里巷推名宿,况有文章寿此身。笼就碧纱珠玉满,樗材愧乏雅怀伸。
山自淩凋水自乾,一腔心事付双环。颓流泛柏空濡急,砥柱回澜却等閒。
匪石不波横濑月,行云深锁么高山。遥怜万劫湘江水,不洗湘妃竹半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