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篇是一个女子睹旧物而生哀怨的语气。由“织锦”这个典故可知,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位思妇,其丈夫或游宦,或征戍,不必坐实。她感叹青春不再,桃李疏,芙蓉落,已到了人生的秋天。
“楼前桃李疏,池下芙蓉落”。这是思妇眼中之景,而且景中寓情。可以想象这位少妇,独坐幽闺,愁眉深锁,凝神呆望着楼外。流光冉冉,桃李之花已经纷纷落下,花疏叶繁,大好春光即将逝去,这就增添了她许多愁绪。次句写秋天。池塘之中,秋风乍起,荷花飘零,黯然凝望,惆怅无限。舒亶《虞美人》中的“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情景亦相似。第三句谓织锦以寄相思,然思极恨极,致使思绪繁乱,未能织成。此中有相思莫寄、四顾茫然之意。末句以景结情,用蟋蟀鸣声入于深闺罗帏来渲染秋夜凄凉的气氛。在古诗词中,蛰声往往同织妇联系在一起,且多写夜间悲愁。如姜夔《齐天乐·蟋蟀》云:“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陆龟蒙《子夜变歌三首》云:“蟋蟀吟堂前,惆怅侬愁。”秋凉已届,万户捣衣,又是最为关情之事;岁云将暮,又是一年,不禁令人倍增哀愁。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也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除第三句用典为情语之外,共他三句皆为景语。然而却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交融一体,妙合无垠。在结构方面,首句写春,次句写秋,两句结合,暗示春秋代序,年华转换,迟暮之感,相思之殷,尽在其中。末句以景托情,总括全诗,意在言外,余韵悠然。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天宝十一载(752),因受王鉷案牵连被贬为竟陵司马。与陆鸿渐交往,品茶评水,一时传为佳话。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二。国辅诗以五绝著称,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殷璠《河岳英灵集》云:“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原集至宋代已佚。
佳月朗秋夜,蟋蟀鸣空堂。大火西北流,河汉未渠央。
野草不复滋,白露结为霜。梁燕起高飞,云雁亦南翔。
念我同心子,音形阻一方。不念执手欢,隔我如参商。
寓龙不为泽,画饼难充肠。金石徒自坚,虚名真可伤。
短棹长蓑九曲滩,晚来闲弄钓鱼竿。几回欲过前湾去,却怕斜风特地寒。
淮上称晨朝,晨光满丽谯。有怀空怅望,无和独行谣。
水色全含鉴,林花半隐樵。云烟平宿莽,鸥鸟破春苗。
野俗阳歌丽,游人白马骄。先生惟寂寞,至乐亦逍遥。
洙泗风差远,川原景幸饶。思君不得见,何以助箪瓢。
路转山回处处迷,不登绝顶即寻溪。寒泉彻底清人目,乱石盘空割马蹄。
绕径黄花犹戏蝶,隔村红树乍闻鸡。无端客思匆匆甚,好景其如每倦题。
此去何可极,中心忽伤悲。乱山插沧海,千叠壮且奇。
信哉神仙宅,而养云雾姿。雕锼鬼斧觖,刮濯龙湫移。
坎窞森立剑,槎枒割灵旗。微涵赤岸水,暗产琼田芝。
老生今安在,方士不我欺。经过燕齐靡,出没楚汉危。
挟山作书镇,分海为砚池。残花锦石烂,淡墨珠岩披。
东溟地涵蓄,北极天斡维。玉舄投已远,桑田变难期。
誓追凌波步,行折拂日枝。羽丘杳如梦,玄圃深更疑。
岂无抱朴子,去我乃若遗。空馀炼药鼎,尚有樵人知。
昔日控鹤此山颠,今日何日集众仙。九天使节环佩响,三岛候车幢盖连。
洗心已共江水白,受命正与山松坚。东西瞻顾起更坐,手挥五弦鸿雁边。
秋日响船鼓,西风转樯乌。使节东南行,光华满江吴。
里门过旧游,弩矢方前驱。威严勉自励,宁顾旧酒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