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边庭夜警、卫戍将士奋起守土保国的小诗。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地征战的作品,在唐诗中屡见不鲜。早在盛唐时期,高适、岑参、李颀等人就以写这一方面的题材而闻名于世,形成了著名的所谓“边塞诗派”,以后的一些诗人也屡有创作。但这组小诗,却能在写同类生活和主题的作品中,做到“语意新奇,韵格超绝”(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评此组诗语),不落常套,这是值得赞叹的。
“朔风吹雪透刀瘢”,北地严寒,风雪凛冽,这是许多边塞诗都曾写过的,所谓“九月天山风似刀”(岑参),所谓“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再夸张些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但总还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用穿透刀瘢这样的形容使人来得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龄所写:“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其艰险痛苦情形栩栩如生;而这首小诗却写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又不是单就风雪本身来描写,而是说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是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至的形容,为下文蓄势。
“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无先后;“齐”,犹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急促高昂,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这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画扇催迎暑,灵符喜辟邪。风光丽宫禁,时节重仙家。
古铜金质久已化,血花绣蚀三泉下。何人铸此月中物,持作薰炉喷兰麝。
月中与兔为阴阳,三足婆娑桂树旁。日中之乌亦三足,一东一西遥相当。
太阴呼噏生潮水,仙人师尔服气方。生长瑶台明镜里,精华不待取扶桑。
汉宫以此为神器,煎取沉馢消梦寐。红颜不少嫦娥寡,相伴蟾蜍度年岁。
摩挲铜色何斑斑,看丹如绿有无间。双烟自可通瑶圃,一气何须假博山。
轩鼎馀铜龙不爱,神工拾得虚无外。无香亦复雨氤氲,有火莫教云叆叇。
时时一缕生空中,太古长留一点红。纵是灰寒终不灭,神灵看与蜃楼同。
导河积石尧解忧,滔天之水成安流。何年决齧半南土,清淮怒卷黄云愁。
宣房既筑汉歌喜,越巫抱璧神光起。害除梁楚二渠成,海溢西南九河死。
后来群策知谁贤,何人捧土能防川。彭城楼堞照黄土,河平堰石愁金天。
吾皇放勋超万古,泽世馀功平水土。睢阳塞决付贤侯,解变狂澜作安堵。
于今此功宁复有,从容小试经纶手。千年遗爱在邦民,春风吹水浓如酒。
岭海风清坐啸秋,身兼三组叹诸侯。琼筵争睹{蒙鸟}{童鸟}盏,锦段多归翡翠楼。
传道建威临越镇,何劳执宪告交州。龙骧酌水题诗处,凫舸扬旌访古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