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这首诗开头写的是长期戍守边塞的士卒,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萌生思乡的情感。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则是渲染边塞士兵的凄凉心境和对温暖、对故乡、对和平的热切向往。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柳枝亦向南,是因为人从南方而来,似有同乡的情谊,因此,柳枝亦带有依依的感情,给予人攀折枝条以寄离情。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而到了夜晚,晚风中含着无数的沙尘,看着与故乡同样的明月,思乡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于是“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两句对那些以无数士卒的生命换取自己的功业的将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了这些铺垫,当读到“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时,对作者怨愤之情就会有深切的体会。这首诗写的是经过无数场残酷战争,士兵有一身的伤痕——“赤肉痛金疮”,而那些将领却成了卫霍那样的大功臣。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86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北溟有脩鳞,其大无匹俦。化而为羽翼,顷刻遍九州。
天地吾一体,日月吾双眸。一饮万斛泉,一饭万头牛。
藏修丘壑间,昂昂亦无求。尘寰何迫隘,飞鸣不自由。
虾蟹及蛙黾,孤豚及青鼩。纷纷如猬毛,乘时恣喧咻。
其耳若不闻,其声转清幽。其貌甚閒暇,其心亦休休。
长思日月明,西天云雾收。东至于蓬莱,西至于昆丘。
北至于穷发,南至于不周。宇宙渺一视,去息无拘留。
我欲效鹤雏,鸣和声相酬。终焉附其翼,一旦凌空游。
使彼毛羽虫,垂头自怀羞。此心如白璧,秋阳照江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