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吉的小令《双调·水仙子·乐清箫台》,使箫台山美丽的故事传遍了五湖四海。箫台山是乐成得名的渊源之地,乔吉借醉卧箫台山下金溪之畔,唤来猿猴拆除张文君的丹灶,表达寻仙访道的意愿;以玉树、白鹤、天风、王子晋写时空变迁,洒落一地风雅。
月明之夜,山风林泉,箫台山顶似有箫声缈渺低吟,这就是乐成八景之一——“箫台明月”。到元朝时,“乐成八景”白鹤晨钟、箫台明月、双瀑飞泉、东塔云烟、西岑松雪、紫芝晚磬、云门福地、盖竹洞天已经形成。明朝嘉靖年间,乐成赵文韶等人仗义疏财,捐建沐箫寺和八老亭。陈璋作有《八老亭记》,赞扬赵文韶等人晚年适志泉亭的高雅情趣。因为沐箫寺前原有六棵枫树,秋来一片红艳,所以又有“六枫秋艳”的名称。
光绪《乐清县志》记载,梅溪书院“旧在东城隅,即王忠文公祠以旁置两斋,令诸生肄业其中,亦曰书院。明隆庆间,令胡用宾重建。”清朝雍正六年(1725),县令唐传鉎把箫台山下的长春道院改为纪念王十朋的梅溪书院,延请徐炯文主持讲席。王十朋《和李花》一诗,小序有“梅溪书院”四字。王十朋称“梅溪书院”或“梅溪书馆”,不像我们今日严格。
清朝嘉庆年间,陈舜咨、林启亨曾主讲梅溪书院。林启亨不屑于科举八股,以笃学藏书被乡里推重。后来,瑞安名儒陈黼宸曾在梅溪书院主持讲学。
梅溪书院有近九百年历史,门生弟子遍海内,把乐清千百年积聚的耕读文化的精华,辐射到乐清全境和书院弟子足迹所到之处。但是,民国年间,梅溪书院毁坏了。现在,王十朋故乡四都的有关部门,正在考虑重建当地的梅溪书院。乐成的梅溪书院则似一首古老而雄壮的“奋进协奏曲”,始终在历史的琴键上跳跃着、轰鸣着。
沐箫泉亭箫台桥,箫台明月箫台巷,小树林中钻出了岑山亭的尖顶,一代代以顽强的生存能力打造乐清风骨的乐清人,为故园家山谱写了一曲曲多么壮美、清新的田园交响诗。
郫令风流太史家,早知抹莉有奇葩。生嫌众色空尘滓,遍阅馀香见等差。
多谢珠玑来坐右,好将根垡到天涯。蜀江红紫纷披后,初看东南第一花。
朱矾麝酒余香渍,桃花色映回鸾字。牙璋小玺出中宫,宣德当阳四年赐。
宣庙中兴似成祖,泲上徽章阴邓伍。玉燕初徵瑞石祥,谷圭曾作长秋主。
高徐家法在椒房,任姒周旋礼数详。岂有斜封讥墨敕,定膺优眷选名珰。
君恩一旦难常保,高禖弓䪅劳祈祷。钩弋旁开尧母门,璿宫不长宜男草。
鞠衣教御著黄紽,别有昭阳宠渥多。兰殿金人抛手铸,上清琳札自摩挲。
沈沈永巷佛香吹,圣善威姑早暮随。差胜寂陵悲乙弗,不须云母羡昭仪。
此印传宣出至尊,九重深意表丹文。修真已改披香号,坤德还留故剑恩。
回首娥台只三载,金螭虎钮叨封拜。中壶长辞铁字书,天章枉熟红牌诫。
莹质兰函伴幽独,笔床砚匣随箫局。斗检尘封女史箴,芝泥但印长生箓。
覕眼沧桑劫灰烬,遗珍流落当瑶瑾。织室音尘蔓草荒,麻姑爪迹依稀认。
玉钩斜畔月纤纤,高馆凄风闪轴帘。莫同团扇捐秋箧,留向《长门赋》上钤。
执热昏昏待得秋,真如枯涸愿清流。眼明今夜能看客,肺好明朝共出游。
遂有微凉生几上,忽惊虚籁落檐头。草堂早晚堪乘兴,升斗烦公为力谋。
笠公笠公,胡不飞锡后湖同结夏,莲土千花净相亚。
又胡不浮海一苇朝普陀,皈仰白衣辞婆娑。胡为洞庭霜高朔风烈,打包来踏毗卢雪。
毗卢庄严极大壮,香界氤氲豁尘障。借问经始檀越谁,忠襄布金重新之。
公虽蜕去神护持,不然此寺亦几废。寺得寄师寺无替,福田龙象赖汝辈。
吁嗟乎!忠襄亦是英雄人,髑髅台高镆铘新。忽然放刀立成佛,施经饭僧日不足。
王侯富贵草头露,鸟尽弓藏悲末路。二曾功成身亦全,一学黄花一逃禅。
君不见袈娑覆处开殿宇,祇洹比邱千百聚。长廊斋僧鸣粥鼓,寄师乃不忘衣传。
迎取本师千里来江南,愿留面壁至十年。说偈如诗舌生莲,贯休齐己何足言。
呜呼天龙围绕夜叉走,请公试作狮子吼。
举目山河曾否异,风狂雨骤夫何意?报道卧龙眠欲起。
深泽裹,若逢三顾门毋闭。
家在隆中相近里,石头一望无归计。终夜唤天还蹋地。
浑不寐,直须信到方收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