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 暮春归故山草堂诗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谷口 一作:溪上)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注释
故山:因诗人久居蓝田谷口,心中一直将此地视为故乡,故称“故山”。草堂:茅草盖的堂屋。
春残:一作“残春”。黄鸟:即黄鹂、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又称迎春花,比杏花开得早。
怜:喜爱。
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溪上:一作“谷口”。

赏析

  《全唐诗》卷二三九与卷一五〇均录此诗,作者一为钱起,一为刘长卿。一般选本多编在钱起集下。

  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题玉山村叟屋壁》)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木兰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人禁不住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怜爱的就是幽竹“不改清阴”。“不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诗人们讴歌的都是它“不改清阴”的品格。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诗也可以说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前人说:“员外(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瞻。文宗右丞(王维)许以高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或许指的就是这一类诗。

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猜你喜欢
当年谁种官梅,自开自落清无比。一朝惊见,危亭岑立,繁华丛里。知是贤侯,有难兄弟,素书时寄。纵舞携如意,吟搔短发,无从诉、心中喜。
却对斜枝冷蕊。似于人、不胜风味。冰姿斜映朱唇浅破,欣然会意。青子垂垂,翠阴密密,尤堪频憩。待促禁近,邦人指点,作甘棠比。

弥勒栖神兜率天,下生此土犹久远。化身无数在世间,善慧大士乃其一。

于中深秘菩萨行,而外示现凡夫相。佃猎渔捕悉与同,娶妻生子亦复尔。

忽然照水知宿因,本来神智皆具足。双林净土坐道场,说法度脱无量众。

为欲化导群生故,六度四心为依止。田园庐舍诸器用,奴婢妻子亦弃捐。

而以营修大法会,盖行布施摄悭贪。强夫暴客与魔民,豪夺追逐共诬谤。

更以软语安慰之,盖行忍辱摄瞋恚。精进摄诸懈怠者,昼夜行道不休息。

持戒摄诸毁禁者,敷草而坐食粗粝。智惠禅定无有边,摄诸痴乱亦如是。

慈悲喜舍救众生,微妙宏深难测识。虽依如是众法门,亦不于此而常住。

辨才演说无滞阂,譬如空谷中答响。歌颂句偈自成章,纵横颠倒皆通达。

神通游戏得自在,聊以折伏不信心。异香殊相放妙光,一叩宫门馀悉启。

住是解脱不思议,正如长者维摩诘。应世阐化靡不齐,故于行道常接后。

化缘已毕示寂灭,迄今何翅五百年。虽有文字传未来,芜颣不能发实相。

我观龙津大居士,已能深入不二门。应缘虽现宰官身,于诸世味如嚼蜡。

燕闲清净无所为,乃以笔墨为法施。芟除润色出妙语,善慧之书乃光焰。

佛子若观善慧书,当知三士无异法。毗耶离城双树林,及此龙津元一处。

受持读诵善思维,普愿发心无上道。

花落未须悲。红蕊明年又满枝。惟有花间人别后,无期。水阔山长雁字迟。
今日最相思。记得攀条话别离。共说春来春去事,多时。一点愁心入翠眉。
掉又惧。天然个品格。于中压一。帘儿下时把鞋儿踢。语低低、笑咭咭。
每每秦楼相见,见了无限怜惜。人前强不欲相沾识。把不定、脸儿赤。
桐帽棕鞋带染红,谁能仰箭著虚空。
乞身何幸天从欲,赢得溪堂一笑烘。

风飕飕,雨飕飕,风雨凄凄若九秋,酿成千斛愁。

花事休,春事休,漫把花枝插满头,劝春须少留。

汴城杭郭总丘墟,三百年来此卜居。海内山河非汉有,岭南民物是周馀。

行宫草草山元殿,讲幄勤勤大学书。辛苦相臣经国念,有才无命欲何如。

结宇带层曲,列牖俯云湍。幽篁上交错,怪石下丛攒。

春际聊骋望,园中皆可欢。芳林秀丹荑,绿水散清澜。

余本支离者,平生兹考槃。沦飘从远役,留滞守微官。

言迈祗云易,思归方虑难。怅然迫迟暮,五载始投冠。

迨此寻栖息,复得遂盘桓。抚心殊已惬,日夕废朝餐。

韬向筒中一握轻,风漪八尺胜桃笙。文编黑白蚺皮滑,漆透丹黄虎魄明。

坞上卷将沧海色,岭南寄与故人情。竹床楠枕山窗下,从此酣眠梦亦清。

丰碑纪功日磨砻,谀墓之文苦充栋。谁欤日星照两间,其人其文交引重。

涑水学术醇乎醇,古三不朽萃一身。宣仁临朝拜仆射,如旱而雨寒而春。

惜哉公年未中寿,天不慭遗保元祐。臣轼秉笔无愧辞,道媲周程业韩富。

憸人无何报复恣,发冢斲棺诞无忌。豚鱼可格独不孚,豺虎畀食此亦弃。

党人碑立龟趺蹲,以公名冠端礼门。元符贵人糊面目,不及石工公道存。

等片石耳镌刻异,一荣一辱分仇恩。呜呼公之精神在穹壤,是非颠倒凭群枉。

当时魑魅空横行,千秋麟凤同瞻仰。仆碑磨文文不磨,皇统复立金山河。

洛阳铜驼那可问,宫邻金虎终如何。此碑七百余年久,曾入虞山孟津手。

附骥谁知已续貂,文采风流付刍狗。磨兮不磷涅不淄,芒寒色正典诰辞。

淋漓元气自往复,可式浮诡抚衰疲。亦有生斋今守藏,示我遗碑遥怅望。

二童一马万人环,天下安时注意相。

不因惜别重销魂,无限悲心下蓟门。正对白云思故国,却从芳草怨王孙。

亭边立马斜阳影,陇上啼鹃晓月痕。我亦天涯欲归客,相逢应在武陵源。

东卢山下义门中,弘开讲席招蜀翁。
主人择客又择主,童蒙求我我求童。
俊杰识时审出处,道义结交全始终。
惟应上墓似庞老,便合移家随葛公。
池泉春涨深,径苔夕阴满。
讽咏《紫霞篇》,驰情华阳馆。
晴岚拂书幌,飞花浮茗碗。
阶下松粉黄,窗间云气暖。
石梁萝茑垂,翳翳行踪断。
非与世相违,冥栖久忘返。
行行血泪洒尘襟,事逐东流渭水深。秋跨蹇驴风尚紧,
静投孤店日初沈。一枝犹挂东堂梦,千里空驰北巷心。
明月悲歌又前去,满城烟树噪春禽。
千峰背负乌聊山,一区面蛰龙停渊。
壶中日月自天地,淮南鸡犬皆神仙。
当湖次第列小隐,花坞直与山房连。
海棠成径当步障,藕花满洲宜泛船。
竹斋潇潇碧玉干,菊坡采采黄金钱。
月观无云饱秋色,风松有雷惊昼眠。
流杯不减昔曲水,耿茶况汲今蒙泉。
山家四时无不好,跨蹇扶筇性所便。
主人早岁取科第,策足要津先着鞭。
声名藉甚四十载,三朝眷注知才贤。
方今圣人勇于治,搜罗侧隐无弃捐。
乡里老成相继出,如公自合比其肩。
遂持一节向江右,即赐十行朝日边。
那知念念作归计,把玩图画心茫然。
他日乞身谅未晚,赤松黄石相忘年。
观公名楼自有意,流行坎止岂非天。
扁舟过公一夕耳,心屡欲往身无缘。
逮公来归我亦老,卜隣共赋招隐篇。

乌牛亦食江边草,长得放閒日夕眠。堪笑红尘奔逐客,劳劳只为利名牵。

山断塞初平,人言古战庭。泉冰声更咽,阴火焰偏青。
月落云沙黑,风回草木腥。不知秦与汉,徒欲吊英灵。

抛菱镜,罢晨妆。倚南窗。风洒桐花点笔床。彩毫香。

梦里曾拈佳句,醒来更费思量。一半模糊思不起,系人肠。

微雨微风寒食节,半开半合木兰花。
看花倚柱终朝立,却似凄凄不在家。

旧是仙人萼绿华,手持绛节弄朝霞。何人与换南枝骨,冷蕊疑餐伏火砂。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