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虚庵相从三十年老友也自海阳数千里来问长年之事诗以送之

踏月穿云路几千,扣关来问我长年。故人合是苏耽后,我道全归更问天。

(1466—1560)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猜你喜欢
近鬓彩钿云雁细。好客艳、花枝争媚。学双燕、同栖还并翅。我合著、你难分离。
这佛面、前生应布施。你更看、蛾眉下秋水。似赛九底、邮他三五二。正闷里、也须欢喜。
预忧囊瘿病龙锺,乞得仙方便有功。
纵免项如樗里子,也应头似夏黄公。
西晖亭下峰峦碧,南静川未木叶红。
尽是贰车堪醉处,春来唯恐酒罇空。
便是朱唇素面,那知绿叶青枝。
净几明窗展处,微风淡月醒时。

宜忌拘牵十二三,灵苗毒草比粗谙。性存姜桂何妨辣,味到芩连不取甘。

好友劝尝真苦口,庸医隔膜漫多谈。古方难适今时用,此理如禅在细参。

秋容围屋,诗声谁读。伴黄花,绕疏篱、几竿修竹。插架秘图书,博览堪游目。

好生活、古香充腹。

丰神静肃。墨华芬馥。羡伊人,羡伊人、享全清神,彤管振琳琅,闺阁知名宿。

雅称个、纫兰餐菊。

莫数寒霄银漏刻,秋是愁天,夜是愁人色。聚散无端谁禁得,相关岂若休相识。

满耳西风鸣促织,莫气深沈,星月皆昏黑。眼底征鞍何日息,不如乌鹊身生翼。

君逐云山去,人间又绝踪。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钟。
秋尽草虫急,夜深山雨重。平生心未已,岂得更相从。
晓山随意开,夏气含露澄。
扶筇过巇嶮,飞仙亦凌兢。
松涛净可漱,岚烟起如蒸。
巨崿转鼎鼎,危塍上层层。
悠然瞻眺地,仿佛记昔曾。
是乡虽穷深,泥泥秀色凝。
高扉静相对,招邀足嘉朋。
宴度覆大斗,吟窗烨烨灯。
於今安在哉,骨冷唤不应。
轩轩鸾凤游,惊飙失飞腾。
岂伊黄壤恨,兴言鲠烦膺。
含章不震辉,憔悴非所应。
虽微三字显,要许二豪称。
余衰怠好修,故态了不惩。
倏尔念离索,终焉愧环能。
噫嘻长风来,踌蹰素蟾升。
及时痛自策,迅彩不可凭。

人间变化亦何常,不在他生与彼方。病后公羊哀作虎,顾时司马懿为狼。

龙眠顿长参天木,龟老犹支病叟床。又有此曹惟奈久,非干天地日偏长。

自昔旴江妙人物,未容修水擅玙璠。狱平冤滞繇仁勇,众息欢哗赖德言。

谓继更生校中秘,却追子骥问桃源。神仙天上多官府,盍乡蓬莱暂弭辕。

失群寒雁声可怜。
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
今暝将渠俱不眠。

乱山深处销孤城,宇宙清秋尚郁蒸。见说蜀王成杜宇,早看秦火接夷陵。

虎牙天险凭关隘,鱼复江流感废兴。今日俞矛歌汉德,片帆安稳浪纹层。

春令乍来风掠地,寒威潜退雪消峰。

莺啼柳外,燕到帘间,雨歇晚凉堪惜。永日迢迢,惟见石榴红折。

闲思个人千里,马蹄何处尘陌。新箨解,向数竿青玉,金钗愁画。

塘上荷钱泼露,还似我、相思泪珠常滴。怕点红妆,只写远山双碧。

怎生纱橱象簟,清光借、素秋消息。有如雪挂长空,此夜浩魄。

役役岁将暮,闲暇不易得。高贤会山阿,恨此云雾隔。

敬亭新归人,金台旧游客。偕彼东皋翁,于焉话畴昔。

心契金兰交,意探山水迹。我穷不出门,颇觉天地窄。

君虽倦游归,有志终致泽。长歌楚狂词,痛哭贾生策。

努力青云衢,毋使头遽白。

绛石蒸暮霞,练江拂晴昊。长风吹兰苕,波涛在芳草。

莫怪苦吟迟,诗成鬓亦丝。鬓丝犹可染,诗病却难医。
山暝云横处,星沈月侧时。冥搜不可得,一句至公知。

侵早烟云意致舒,日斜绸缪客中需。絪缊无间方殊众,用短空劳真自愚。

考亭高弟说乌洲,小子何妨作远游。
问学再三勤管贯,立身第一在操修。
机心仅可文章用,邪说毋从释老求。
更做程文须典实,年来华藻近轻浮。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