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络,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因而,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感脉络清晰、连贯,节奏性很强,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首联是引子,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味无穷。
昔在杕膝下,拊顶称佳儿。珠凤已验文,棋虎亦彰奇。
所企自有立,名位岂足期。自从胜簪弁,颠隮逢百罹。
握志壮室馀,荐名仅乡司。逸足远市肆,永愧英贤规。
一舟较掌宽,掀翻付濑速。盈雨溢浩滩,竞涛漏深谷。
俯瞰蟠石根,直串嵌岩麓。颡过在山行,气转厚坤轴。
怒峡霹雷生,舞壑潜蛟肃。前有锁浪峰,上有号涧木。
喷薄吹片苇,交会来顷倏。巨垒惊象瞿,平沙乱鱼腹。
委宛飞流梭,贯穿经崖岫。短楫捷有神,长年暗理舳。
右左割巃嵷,谈笑开纠蓼。接瞬历纡盘,聚峦齐莽逐。
卧对疑胸浮,起坐怪踵蹴。沓来遇袖襟,涌去奔心目。
不知急澜凭,但觉往舟伏。旦昏几何时,千山破含蓄。
朝暾下辉波,晚霞碎沉碌。错认银河天,前川挂布瀑。
俯仰滔没中,渺哉天地粟。造物若相驱,为我省烦促。
水军万户新开府,气势凭陵蔼若云。又欲遣人求二使,仓皇一夜竟无军。
龙象凄凉几劫灰,独余双塔在蒿莱。春风藓合亡朝石,落日烟生望海台。
千载布金人已泯,廿年挟策客重来。寻常兴废无须问,且为尘踪浣一杯。
门掩西风下第时,偏惊物候感睽离。雁知秋信归何早,人比黄花发更迟。
谩道不才当宁弃,都缘薄命主司遗。玉堂退食开清宴,孤负灯前预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