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梦乘轻舟,挂席浮天池。天池亦何有,涛澜靡津涯。
中有三神山,楼观何巍巍。晶荧白玉阙,彩错黄金旗。
紫皇遣天风,下吹仙人衣。仙人不知名,人言是安期。
我欲就与语,弱水隔渺瀰。鼓枻方少前,风动辄去之。
仙人不得见,遥睇忍言归。愿言哀劬劳,举手援尘姿。
探囊得灵丹,往往分刀圭。使我生羽翼,桑榆增暮辉。
春风吹锁脱琅珰,夕餔朝糜更酒浆。莫问泥犁诸狱苦,杀身亦引到天堂。
日予欲无言,吟咏亦随废。塞耳空谷中,足音胡然至。
之子匪俗欢,夙昔申末契。掩关二载余,日与黄卷对。
卤莽一世眸,宰落千古事。圣主御明堂,汝乃随计吏。
应门故所习,踉跄手其刺。一见肝胆披,软语若相媚。
中厨出旨酒,亦复饶异味。鸾刀缕黄颔,雕盘饤朱柿。
秋色在芙蓉,客醒主已醉。四坐且勿惊,见有此人未。
但诵子虚篇,何待杨得意。
窥江虏马气方骄,难遣雄心郁怒潮。便住张融船亦好,莫教风景似南朝。
尘氛既屏绝,气宇亦澄鲜。心恬境逾寂,虑遣情自捐。
结宇依层岩,开轩俯重渊。遥林含宿雨,古树带秋烟。
落花晚成积,归鸟夕知还。习静泯众累,守默息万缘。
清虚固其性,声利岂所便。智黜道乃得,朴返真斯全。
将随凤鸾侣,以引龟鹤年。
天地有正气,纲常藉人扶。当其志所激,弱女胜丈夫。
四明滨巨海,潢池肆樵刍。象邑当厥冲,残贼甚剥肤。
妇也冰霜姿,诗礼为楷模。仓卒走避贼,从夫出闉阇。
弱质既窘步,况负六月雏。夫妇不相保,踉跄各奔逋。
事势在危迫,死生决须臾。举身赴清流,不复怜呱呱。
一死祇自全,含笑归冥途。荒荒白日黯,惨惨寒云铺。
数日具含殓,颜色腴不枯。健儿尽膜拜,闻者咸叹吁。
于乎烈妇心,岂为声名图。巾帼留正气,身死名不徂。
会当纪丹管,国史他年书。
衔尾艅艎出淼茫,酸心玄菟旧封疆。征徒欲饱千仓粟,息飓还资一瓣香。
转盼鲸波皆顺轨,须臾鹢首竞张樯。圣明自是如天福,海若而今亦肃将。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