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在苏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七八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愁苦;最后两句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诗境清幽。诗人由景及情,浑然一体,造语清新,自然无拘束。
苏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飘香露珠圆润之时,凉爽的东南风吹动着柳枝,有节奏地晃动着。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刚刚听到蝉叫时,诗人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还有些愁,是它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原来诗人“静听忆东京”,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了。在诗人洛阳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有蝉又在呜叫了。但不知道自己家园中的那个小池子内有人在月色中划动着小船前行。
病中多疑,病中多思,病中孤独感特别强烈,这都是人在病中的常态,诗人也不例外。诗人因病而特别想念洛阳的家园,想念那园中的家人,都是很自然之事。
诗人的联想很丰富,他善于以一物为纽带,而展开遥远的另一空间的想象。月亮是诗人常用的一个联想的着笔点,但此诗不仅有月亮,还有蝉,用蝉来作联想的基础,这在历代诗歌中倒是比较少见的。但诗人将其放在特定的气氛中,感觉有些新奇,但也很亲切。
诗从咏景物引发情思。开端咏荷、柳,伴随清露、好风,通过嗅觉、听觉的感受来透露夏夜纳凉的清爽舒适。诗境清新,近似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的境界。初三夜是新月始生之时,可见前两句未涉及视觉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以下从初闻蝉鸣表达愁思。闻蝉而动客思,是诗人传统,白居易此际故园之思落干洛阳之宅,既有竹林风清与当前境界接近的原因,更含寓早日辞官闲居的心情。诗由景及情,浑然一体,自然无拘束。
谁怜旧日青钱选,不立春风玉笋班。传得黄州新句法,老夫端欲把降幡。
情知北味饮中瑰,暖律何缘到死灰。去岁海红犹间识,今年淮白不曾来。
一寒尚有绨袍赠,双鲤仍随尺素回。厚禄故人书尽绝,只馀计相解相哀。
夫君渐是买臣年,耻眩虚名贾蜡鞭。斗酒新丰无饮伴,宫袍采石诧诗仙。
寒花傲节休嫌晚,蟠木为容不假先。更上诗坛参杜甫,清谭相对纸生烟。
辕门黑纛草头靡,渔阳突骑俄已矣。砉然一声如裂兕,刀缨絓发锋血洗。
白马城头鼓初起,北人魄夺南人喜。兖州冀州两国贼,委质酬恩竟谁是,有身终为豫州死。
我有花宫在罗浮,水帘千尺悬沧洲。仙人教我吹玉笛,一曲未终凤来游。
凤兮皎若峨眉雪,口衔芙蓉向丹穴。因之万里蓬莱飞,回首故都心断绝。
心断绝兮不能持,故都禾黍已离离。折尽扶桑拂日枝,重华何处就陈辞。
曾将玉佩投湘浦,欲采珠尘向九疑。九疑联绵在何处,斑竹阴森山鬼语。
明月中宵出洞庭,炤见皇英之二女。瑶瑟声声怨别离,霓旌飒飒吹风雨。
白熊鱼服几多时,玉殿凄凉仗数移。将相几人留岛屿,君王何日出蛮夷。
可怜五色飞龙马,无繇扈从到瑶池。落花寂寂愁独处,浮云渺渺长相思。
采石江头,黄土一抔。东有蛾眉亭,西有谪仙楼。谪仙仙去不复返,惟有江水日夜流。
人生一世几何久,不如眼前一杯酒。饥来文字不堪餐,死后虚名竟何有。
请君看此李谪仙,掀揭宇宙声轰然。长安市上眠不足,长来采石江头眠。
百世光阴一大梦,衾天枕地无人共。宁知浩浩长江流,不是糟丘春酒瓮。
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自合相随行。当时落水非失脚,直驾长鲸归紫清。
至人虽死神不灭,终古长庚伴明月。
杀人刀,活人剑。那吒眼睛,金刚正焰。咬定牙关,赤心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