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性爱好登山临水,对祖国山河具有浓厚的兴致。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更加纵情于山水之间,以领略人生的另一种乐趣。这组七律,即既写其游山玩水之乐,又抒其心中感慨。
第一首前二联诗人的万端感慨已涌现于笔端了。诗人到杭州任,至此时已届三年。三年来,虽与知州陈述古唱酬往还,交谊颇深,但仍遭人排挤,故曰:“推挤不去已三年”。仕途既艰,则该稍敛锋芒
熙宁初,因为诗人数次上书论新法不便于民,退而亦多与宾客讥诮时政,其表兄文同就极不以为然,故在他出为杭州通判时,就有《送行诗》相赠:“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可是诗人不听,继续不断作诗讥刺新政,诸如《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诗人自己也觉得好笑:这就怪不得连那鱼鸟也要嘲笑我的顽固不化了。首联诗人慨叹自己实在过于“赋性刚拙,议论不随”(见《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便也怨不得自己不能“放归江北路”了。诗人杭州之任,虽属自愿请行,但也形同放逐(那是由于政敌的攻击,不使安于朝廷),因道:放逐南来,既未蒙赐环,我也就乐得任性逍遥,这可是天教我“看尽浙西山”了。浙西这一带是山明水秀之区,真够诗人尽兴游赏的了。颔联在达观之言的后面,强抑着内心的愤懑。
诗人为首,一行三人,迤逦而行,尽管感慨丛生,然而去游寺,毕竟是令人高兴的事,故而下面二联便转笔写同游者,写他自己随兴赋诗的心情。
尚书,用毛玠典故。毛玠典选举,所用皆清正之士,故曹操尝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三国志·魏志·毛玠传》)处士——唐末诗人方干,终身不仕,隐居于会稽鉴湖之滨,以渔钓为乐,时号“逸士”。颈联先赞美县令毛国华是有清风亮节的毛尚书之后,又将县尉方武比作“风流水石间”的处士方干。同游者既都是清流雅望之士,诗人自然觉得十分难得:“一笑相逢那易得”,由不得他不兴致勃勃起来。诗人兴来必要赋诗,又自以为“数诗狂语不须删”——这几句诗乃我率真狂放的本色之言,不必过于认真,推敲删改。
洞门常自起烟霞,洞穴傍穿透溪谷。朝看石上片云阴,夜半山前春雨足。
霜风连朝作重阳,萧寥坐落无人乡。端居秋气最先感,起与虫鸟争号翔。
楼头山海自围绕,于意不乐如羁缰。逝将去此更一纵,瞬息百里遥相望。
未花蛮菊那足道,眼底正喜落日黄。登高聊欲去浊世,负手天际终旁皇。
空中鸟迹我今是,底用著句留苍苍。故山归隐有兄弟,倒海浣此功名肠。
转船惊见柳枝明。风里万丝轻。湘云楚水才堪称,一般是、婉娩多情。
骚客行吟旧地,江山自古空灵。
西风日日送悬旌。如梦数行程。水村渔市联翩过,到今朝、惆怅难胜。
一霎相依旋去,何年再访娉婷。
一峰收云入,一峰放云出。一峰云不流,雨丝抽乙乙。
幸际天骤阴,山路较清谧。不然宝马车,十里纷填溢。
入门礼大士,绕栋香烟密。长老拙言词,大逊舍利佛。
侍御具辩才,颇似维摩诘。不著文字禅,慧力更无匹。
流连云树间,心意同閒逸。尘事未能祛,归舟遂迅发。
孤云如美人,窈窕远山角。残月出其中,镜影渐如削。
弹琴娱清夜,寒光不可掠。露华湿横塘,芙蓉何姌袅。
忆君南浦时,翠带纷若若。佩我同心环,绾我合欢索。
佳期难久留,两地相思各。圆缺自有时,离忧岂能却。
寒井深无极,人谓藏虬龙。尝闻救炎旱,丝雨洒长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