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珣在《南乡子》中反复表现了这一题材。其十七云:“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棹穿花过归溪口,沽春酒,小艇缆牵垂岸柳。”就是描写当地采珠者夜间随潮乘月,沿溪入海去采集珍珠,约近拂晓,摇船归家,缆系岸柳,沽酒解倦之情景。此篇“归路近”云云,则是集中写采珠者“棹穿花过归溪口”,虽没有直接描绘采珍珠的劳动场面,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采珠劳动的赞美。三句一转,前三句写人,后三句写景;前者畅快奔放,后者沉静蕴藉。两者有机地统一,很好地反映了采珠者劳动归来的愉快心境。
小船“吱咯、吱咯”地摇进,离家越来越近了,采珠者情不自禁地用桨扣敲着船边,有板有眼地放开喉咙唱起来,悠静的水面上,歌声分外清晰响亮。“归路近”是人物的内心判断,暗示已驶过漫长的路程,有劳动后的疲乏,更有近家的喜悦。“扣舷歌”是人物的行为,因喜而歌。歌抒发心意,快畅胸怀;歌者得意而轻松。采珠者欢歌之余,又沉入对方才劳动的回忆:“采真珠处水风多”。“水风多”指风势大,呼呼扑面。突出“风多”乃暗示采珠处水面开阔。至于劳动的艰苦、收获多少。回忆中没有明言,但从人物前面的心情中可以体会到。“水风多”的回忆,是由归程中拂面而来的微风触生的。这三句,词人写歌声、写风声、写船行,写人物变化着的心情,用动态的热闹的笔法,写出采珠者归来时的欢快、兴奋、悠然自得。接着三句,词人一反前文,脱开人物,换以静态的笔调写景物:夜,静悄悄,小船扔入溪口,歌声已止,只见曲曲的溪岸,小小的木桥,弯弯的山月,缓缓地从眼前移过;夜深雾浓,水烟深锁,烟雾中时而看见岸边悬垂挂至水面的千万朵豆蔻花。除了一个“过”字可以看出船在行进外,画面简直是寂静无声。其实这还是继续写人物的愉快心情。这些景物是人物目中景物。人物兴奋过后沉静下来,但心情仍沉浸在喜悦之中。
人世诚难料。叹英雄、未完夙志,天何草草。母子孤孀无人问,谁许王孙哀告。
空搔首、难舒怀抱。可也九泉能念我,掩啼痕、独向风前悼。
写不尽,招魂稿。
沈忧损性成颠倒。感清天、一声霹雳,阴霾都扫。拯救生民稍援手,泛出慈航仙棹。
更无尽、神光普照。虽有覆盆终解释,此生恩、拟向来生报。
聊献上,陈情表。
瓜洲渡,三江路。客子将母心,汤汤水东赴。水东赴,送客江上还。
前年奉觞衣白鹭,今年奉觞衣白鹇。子阶日以崇,母心日以乐。
乐在平反多,岂论官与爵。君不见汉家京兆隽不疑,母子声名天下知。
渔人榜小舟,诘曲桃花水。鸡黍能相邀,问津傥来此。
窈渺珠帘,微茫宝镜,仿佛绡宫锦地。便湘水无波,压残兰蕊。
恰见素面凝妆,只粉痕、一线垂红泪。梅花魂冷,梨花梦断,云屏深闭。
何事。临琼砌。但消受东君,幽情寒思。还领却艳阳,平些春意。
素手喜拈绛蜡,畏珠箔、风侵回绣被。应渐博、艳雪枝头,留作晓霞凝睇。
二月姑苏城,繁花压城楼。车骑相娱乐,鼓吹间楼讴。
玉山轩中意,绿竹美且修。澹然君子交,戛击应鸣球。
风回雨光乱,日薄云气浮。顿令尘缘息,竟与野性投。
当今顾辟疆,伊人王子猷。抚膺谅云合,散帙保迟留。
伐竿损渔性,接筒悲下流。仰止清净观,俯惭筋骨秋。
卑哉涧间雀,暮色隐啾啾。
卜筑尘市外,风景最幽奇。有子閒偏乐,无官懒亦宜。
白云依渚静,红日上窗迟。试向林头望,山光总是诗。
一舸归来,何太晚、鬓丝如织。谩叹息、凄凉往事,尽成陈迹。
山迫暮烟浮紫翠,溪摇寒浪翻金碧。看长虹、渴饮下青冥,危栏湿。
谁可住,烟萝侧。俗士驾,当回勒。伴岩扃,须是碧云仙客。
风月已供无尽藏,溪山更衍清凉国。恨谪仙、苏二不曾来,无人说。
金陵佳气郁葱葱,太守堂前乐事浓。紫阁黄扉春色好,白鱼青笋晓盘充。
孔庭诗礼今重对,武邑弦歌即此风。别后诗篇须寄我,秋来霄汉有飞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