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是江南名胜,地处今江苏镇江西北。原在长江中,后因砂土堆积,到清末便与长江南岸相连。据宋人周必大说,此山大江环绕,每风起浪涌时,其势欲飞动,故南朝时人称“浮玉山”(见《杂志》)。唐时有裴姓头陀于江边拾得黄金数镒,因改名金山。
此诗四句四景,合成一幅金山晚眺的优美图景,十分清丽。前半部分是并列的两句,分写江上的明月和蒙蒙的水气。西津在镇江西北九里,与金山隔水相望,是当时南北交通要道。诗人站于金山之颠,西向遥望,只见一轮新月,悬于西津渡口之上;江上水气,非烟非雾,正冉冉升起,几与天接。烟水迷蒙,使皎皎明月也蒙上了-层淡淡的云翳。这两句明暗交错,上下相对,不仅使画面具有明显的层次,而且避免了色调上的不和谐。“西津江口”四字,既点明“晚眺”方向,又划定了所见景色的区域。“月初弦”三字也有双重功用,既是写景,又是记时这种借星月在天空中位置移动和形状变化来点明时间的手法,古人诗中常用,远如曹植的《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近如唐代刘方平的《夜月》:“北斗阑干南斗斜。”机杼正自相同。
诗的后半部分是相对的两句。“清渚”、“白沙”,则写出了月下之景。“清清白沙茫不辨”是承前一句“水气昏昏上接天”而来。白天从金山眺望西津渡,对岸景物是可以看清的,唐代诗人张祜有“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题金山寺》)之句;但此时既已入夜,又有水气,诗人眺望的结果只能是“茫不辨”了。“只应灯火是渔船”作一转折:尽管对岸清渚、白沙,望去茫茫一片,但透过水气,还能看到江上灯火,隐现明灭,诗人因此判断道:那一定是对岸的渔船了。诗人在这两句中运用了反接法,便使诗句显得摇曳生姿,别具风调,比前两句的平叙景色更引人入胜。元人刘壎在《隐居通议》中说:“作绝句,当如顾恺之啖蔗法,又当如饮建溪龙焙。”也就是说,绝句不能“虎头蛇尾”,而要“渐入佳境”。这首《金山晚眺》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此诗脱胎于张祜的七绝《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只要稍加比较,就能看出秦观诗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张祜诗相同:一,时间和地点相同,都是写镇江江面的夜间景色;二,描写手法相同,一用“潮落”、“斜月”来暗示时间的推移,一用“月初弦”来点明时间;三,境界相似,秦观诗中的“只应灯火是渔船”是化用了张祜诗的“两三星火是瓜洲”以及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此可见秦观这首诗的出处。但张祜诗明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属触景生情,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夜不成寐的情形,而秦观诗没有直接抒写诗人的情感,而是将情感蕴涵在所描写景物之中,景中含情。这又是二者的同中之异。
玄圃楼台近水,醉乡日月宜秋。万里凫舟鹢棹,千重贝阙龙湫。
戏繇惟则,姬经式序。九司联事,八方承宇。銮迾静陈,缦乐具举。
凝旒若慕,倾璜载伫。振振璇卫,穆穆礼容。载蔼皇步,式敷帝踪。
我昔维舟彭泽县,东村西坞都行遍。茅屋深林十数家,数家茅屋连秋甸。
老翁七十蓑笠林,门外系牛桑下便。平原过雨草生香,远岫馀晖烟似练。
牧儿骑牛不知倦,吹笛山前任回转。自矜牛背稳如舟,笑我舟行命如线。
况是闾阎日相见,辞家万里非吾愿。非吾愿,林来耕稼逢秋宴,田间对尔空三叹。
将军来,人间有杀敌才。将军去,世上无擎天柱。问将军何族,武侯骨肉。
问将军何名,桓侯季昆。云云霓霓,将军之旌与旂。
霹霹雳雳,将军之矢与石。将军曰走,龙咆狮吼。将军曰居,鳌喘鲸呿。
将军曰贼可迎,孝娥庙口水都撑。将军曰贼可逐,义妇台前山乱扑。
谍者为将军喜,曰我卒皆全,将军曰天。谍者为将军危,曰我师已尽,将军曰命。
剖将军拳,拳密于函。割将军舌,舌长于尺。削将军首,首可削兮灵不朽。
剥将军肤,肤可剥兮血不枯。吁嗟乎!将军存,贼如鼠。
将军亡,贼如虎。贼兮贼兮,尔莫谓将军不复威,尔莫谓将军不复武。
十万奇兵,八面丛生将军忠。五千厉鬼,三更哭死将军恶。
救荒如救灾,祸比燃眉蹙。杯水投车薪,燎原势难扑。
叹息此时情,鸟焚巢已覆。告急书交驰,请帑派施谷。
连月风怒号,滔天浪不伏。劳公百战身,悬民千里目。
愁无山鞠穷,疾奈河鱼腹。藜藿杂秕糠,终餐不一掬。
哀肠日九回,何处求半菽。见公如得父,幸免填沟渎。
去时编户口,稽查费往复。积困苏难迟,倒悬解宜速。
我亦翳桑人,不食黔敖粥。爱倩饥何妨,长歌以当哭。
安得劝发棠,加宾一万斛。康济大臣心,补助生民福。
会看达九重,褒嘉锡命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