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点题,说明自己行程。“烟瘴”二字,切岭南气候,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连用“疾病”、“衰颓”、“不堪”三词,突出环境的恶劣,也隐隐将自己对国事的忧愁略加表露,语意低沉深挚。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这两句诗切定“烟瘴”,从而直述种种不堪,也是采用这一手法。
三、四句笔锋忽转,不再写自己,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以“避地”二字为主脑。眼前的风光,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江南景色,如今颠沛流离,心情不佳,遥望故乡,战火不息,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反过来,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这样写,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所以用“强言”二字为小儿女定位,道出心中无限凄楚。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寓庄于谐,兴味无穷;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直接说小儿女无知,表示自己悲伤。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取径不同,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
诗前两句从正面直说,写得很凝重压抑;后两句从侧面衬托,表面上作轻描淡写,实际上将原本的痛苦渲染得更加深沉。吕本中诗自附于江西诗派,讲究“悟入”、“活法”,这首诗写得沉浑老成,就是从杜甫诗入径,而加上了自己的变化。
建炎四年(1130),吕本中避乱南行,至连州。这首诗是他离开连州北归时作,抒发的是流亡途中的愁苦心情。
学诗必学杜,万口同一噪。连城有真璧,未可珷玞冒。
呜呼浣花翁,在唐本别调。时当六朝后,举世炫丽藻。
青莲虽不群,余习犹或蹈,惟公起扫除,天门一龙跳。
骨力森开张,神勇郁雄惊。阳乌掩爝火,轰雷塞蚓窃。
天壤此一途,疏凿曾未到。一开五丁峡,遂坦九轨道。
坐令翰墨场,莫不奉旌纛。微之仿精切,退之师排奡。
义山鍊格遒,涪翁取径峭。豪宕放翁吟,悲壮遗山吊。
斯皆分杜派,各具一体妙。迨明李何辈,但摹面目肖。
彭亨鼓蛙怒,咆勃奋虎啸。徒滋虚气张,终觉轻心掉。
旷代有东浦,孤诣戛独造。渊源溯《雅》、《骚》,根柢本忠孝。
读书必破卷,陋彼管窥豹。出语必惊人,鸷若韛脱鹞。
力厚巨鼎扛,思沈重渊钓。每于朴僿处,隽味出揉拗。
以追少陵大有作为作,磁铁两孚召。得皮兼得骨,在神不在貌。
缅昔老拾遗,入蜀诗益爆。长揖严尹幕,高歌葛相庙。
至今旧草堂,万丈光尚耀。先生出筮仕,即泛锦江棹。
固知关宿缘,岂特发遐眺。新诗十二卷,精心躏堂奥。
子美有替人,当亦意不料。寓斋得披读,狂喜成绝叫。
惟应瓣香然,敢肆饭颗诮。传语学杜人,津梁此先导。
无出非我忧,奉主自欢喜。嫡男就傅书,出入谨护视。
童乌秀不实,恻怛易初旨。祷佛期抱送,茹素但蔬水。
食淡宁无伤,痼疾遂不起。遗女在襁褓,老泪酸怙恃。
此心固堂堂,了无世念滓。生心无所住,所住皆天理。
已矣翁何悲,卓哉善女子。
天宝年间宠贾昌,黄衫年少满鸡坊。绛冠斗罢罗缠项,又得君王笑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