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第三句中“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四句是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繁阴坐久日将夕,孤鸟飞来此栖息。雨滋苔径交苍痕,月出槐庭破暝色。
一官宁辞百事劳,琴弹白雪调弥高。更期联榻澄心夜,天外松风万壑涛。
江北屯云翳列峰,江心灵雨走神龙。已拚阮子一生屐,更倚仙人九节筇。
晻霭孤帆昏野渡,霏微两塔湿疏钟。何须小米模糊笔,潘令新诗足写容。
记钩帘待月,拣柳听莺,斟酌桥边。冷落清游兴,怎无端画里,重见钗钿。
倚来六柱船窗,春水亦知怜。叹锦样韶光,销磨如此,要算神仙。
歌声遏云住,讶花扶娇影,扇隔羞颜。谁写销魂意,便忘情似我,梦也缠绵。
尊前按拍年少,况是杜樊川。只易惹愁生,灯凉酒醒风满天。
曹事方竣偶乘暇,果下生驹稳可跨。出城沟水细生縠,入夏山岚浓似画。
甘蕉长叶半舒卷,野蔓生花斗嫣姹。南阡三面栽小桑,时雨一宵茁新柘。
嘉禾去莠工始毕,芳草如茵软可藉。瓜花乍见黄垂檐,豆叶早看碧满架。
村童却趁农事间,牵牛放向绿阴罅。蚕麦有收望秋获,旸雨应时天所借。
有耦好伴桀溺耕,循田可返王丹驾。瓦盆新酒如肯酤,便拟穿林间茅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