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十一功曹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
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注释
功曹:官名。
两三:几个。表示少量。
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
踯躅:杜鹃花的别名。
恩波:谓帝王的恩泽。
死所:死的地方。
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霜毛:白发。

鉴赏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植物名,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

  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醇厚。

  诗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

创作背景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功曹》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803年)春天作的。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猜你喜欢
同人半年别,一别寂来音。赖有别时文,相思时一吟。
我常倦投迹,君亦知此衿。笔砚且勿弃,苏张曾陆沉。
但存舌在口,当冀身遂心。君看明月夜,松桂寒森森。
穆穆清光外,葱葱佳气中。
云天看斗柄,寰海受和风。

荣槁如环浪自循,一筇双屐伴行春。溪翁野老来争席,不识蓬山第一人。

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风杨柳相公桥。

拟借丹青画作图,退休老子作渔夫。凤凰池上虽荣贵,何似清闲看浴凫。

寒风惨澹森木古,群鸦无人自翔舞。
重山积水几里所,稍见孤舟渺烟雨。
意吞洞庭积天姥,短屏数幅渠能许。
何时去作湖山主,还唤诗翁来着语。

酒至期晨漏,风来破夕阴。星辰垂户小,蟋蟀语庭深。

白眼千年思,青天一夜心。并随秋色动,四顾起萧森。

数盆颇惜梅花瘦,莫解残年抑郁心。惊怪暗香来鼻观,故人魂梦忽相寻。

尘世纷纷多别离,一攀庭树欲沾衣。不知何故壶中叟,能弃人间不复归。

身何止不获,其背谁得窥。
心何存不测,其乡孰能知。
身主尚无迹,屋庐更何即。
变动元不居,问君欲奚适。
放之弥太虚,宇宙总我庐。
收之付野草,山茨敛吾居。
宇宙非穷大,山茨岂云细。
身心非以形,随寓靡有异。
此道淡不厌,淡中味何穷。
万物孰能动,真乐此室中。
或疑天下儒,久游蓬莱岛。
岂伊素草茅,但以盖茅好。
达者舍此谁,若将终身茨。
仁宅本同归,问舍非自私。
宇宙浩如许,藏用如谨独。
山固屹不移,茨敝当再覆。
覆可久自娱,庭草听自如。
茅茨或不翦,古圣兴不殊。
乐山见仁人,如茨看荣贵。
此屋虽似卑,谁识最高致。

溪东杂花乱如谷,溪西老树交篁竹。横槎波水才一苇,缭径出林凡几曲。

半旬霖雨泉脉动,四岸春风柳芽绿。眼前景物向人好,心事幽忧伤局促。

竹杖行过暗怆神,同来况尽异乡人。日光独照黄金地,天意还留紫塞春。

岭徼十年独是梦,江南六代锦成尘。可怜对此浑多泪,不道空门泪亦频。

权珰鼓臂撼太清,九有崩腾如沸羹。攫金白昼作欢笑,饩养枭獍娱心情。

苞苴竿牍势倒海,布流成风谁解改。潘郎猛心猛于虎,万事不知惟荐贿。

东郊恶少张赤髯,欲取潘郎头作醢。横行蹂践一万家,曲眉卷发死如麻。

踆踆赤子走不辍,泪血双滂殷土花。失律谁驱乌合众,狂来跳入姚源洞。

三千性命等鸿毛,快剑长鎗业赍送。天寒岁莫霜雪暗,浮世空悲一场梦。

汝提十万横磨甲,桂海春波觉犹狭。虺蛇积血腥锋铓,蛟蜃残骸牣唼呷。

且看铁骑疾如风,鼠怪狐妖捲地空。宣尼惨淡居夷志,雾释冰消一啸中。

廉纤小雨作春愁,吹湿长云漫不收。架上酴醾浑著叶,眼明新见小花头。

托性本禽鱼,栖情闲物外。萝径转连绵,松轩方杳蔼。

丘壑每淹留,风云多赏会。

问词坛、湖南垞北,风流偻指堪数。霓裳梦断无人听,惆怅雅音非故。

惊逸句。又千顷,湖田渔唱传新谱。移宫换羽。似白凤梳翎,青鸾掉尾,幽艳共谁语。

兰台侣。自脱朝衫归去。寻盟早主鸥鹭。闲云更忆西泠隐,心折吴家乐府。

吟玩处。爱香细、帘疏玉轸调琴趣。最牵愁绪。正梅子黄娇,海榴红绽,烛剪夜窗雨。

张氏母袁称寿星,生绍兴庚申今有百五龄。子孙耕稼食可饱,女妇纺织衣称情。

白发既脱生黑发,耳目聪明长步行。五朝皇帝恩广大,一老平时身太平。

乡里皆庆喜,县官问姓名。阖门漏屋下,上诣县官厅。

太夫人之面可识,太夫人之堂可升。即前再拜问起居,谢官下念田里氓。

尊高年以长其长,凡为人子沸欢声。

衰草寒烟望里孤,楼桑遗迹未全芜。帝乡耻属黄初历,王气犹延《赤伏符》。

国士风流曾据蜀,宗臣鱼水失吞吴。啼鹃旧恨蚕丛远,此地惟闻叫野乌。

楚楚张公子,山林兴甚长。行舲思澧浦,随笔写沅湘。

剑戟青云湿,衣裳夕露凉。伯英书法在,奕叶继遗芳。

莺声蕴藉百劳忙,取次春愁到草堂。闲按贝多翻字古,偶烧波律发炉香。

柴车蜡屐荒三径,诗卷棋枰乱一床。还忆茂陵吟赋客,渴来容易耗年光。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