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植物名,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
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醇厚。
诗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
天香不染麝煤烟,家近龙宫宝藏边。世上铅华无一点,分明真是水中仙。
手囊故乡建溪荈,趿屩步走空山巅。长生木瓢接地脉,蟹眼开遍岩头泉。
迩来欢伯不投分,佛法日结鸡苏缘。清风两腋作跏跣,睥睨大块吾其仙。
山中筼筜各十丈,一一高扫朱霞天。竹边双径夹剪雾,斜日尽化珊瑚烟。
低头西望见大海,火云叠叠龙挂涎。迤东去番不十里,松栎未斧巢羲前。
林峦重复闷毒瘴,时有快鹘来联翩。吁嗟此地天所秘,盘古不敢矜斡旋。
草鸡英雄起明季,手擘地肺天无权。人心绚烂凿灵窍,混沌一死三百年。
生番犹抱太古朴,机械不到先天先。只愁桔槔易抱瓮,从此海气皆腥膻。
起瀹杯茗祝苍宰,古造面目休雕镌。
三光以记物成形,四时以裁成正位。雷风大山岳之响,寒暑通阴阳之气。
武功则六合攸同,文教则二仪经纬。有道则咸浴其德,好生则各繁其类。
白日经天中则移,明月横汉满而亏。能亏能缺既无为,虽盈虽满则不危。
开信义以为苑囿,立道德以为城池。周监二代所损益,郁郁乎文其可知。
庖牺之亲临佃渔,神农之躬秉耕稼。汤则救旱而忧勤,禹则正冠而无暇。
草上之风无不偃,君子之氓知可化。将欲比德于三皇,未始追踪于五霸。
烟中列岫青无数。遮不断、长安路。杜鹃谁道等闲啼,迤逦得人归去。
陇云秦树,周台汉苑,满眼相思处。
停杯莫放离歌举。至剪烛、西窗语。元都燕麦又东风,自是刘郎迟暮。
纫兰结佩,裁冰斫句,细和闲情赋。
扁舟共载倦游身,情话欣逢旧主人。折得寒花传驿使,沽来浊酒酹江神。
鹤虽善病声偏壮,虎到能痴性自真。酬唱顿忘行役困,天涯何处是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