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
雪霰日已集,感此寒夜长。浮云翳白日,杀气时飞扬。
落叶鸣声悲,游子思故乡。去住不自料,白云杳茫茫。
弱志弗苟尚,遂与世好殊。性本爱闲逸,种菊绕蓬庐。
时当雪霜厉,群卉悴无馀。斯花独敷荣,为我莫景娱。
掇英泛美酒,燕坐当前除。菊可制颓龄,酒能解饥劬。
陶然有真乐,此外奚所需。俯仰天地间,百年复何如。
寄语达生者,浮名岂能拘。
尚书红杏,念隃麋醉染,双鬟争羡。宣武门东开邸第,疏柳两行葱茜。
女乐生徒,碡簪珠履,夜夜张灯宴。鹦哥能说,雕梁又来双燕。
追忆报法霜严,青蒲白简,岳耸延英殿。帝曰皋陶惟汝弼,草绿园扉都遍。
萧相功高,于公门大早,筑沙堤换。回头笑问,梅华赋是公擅。
此郎表里久融明,胸次悠然冰玉清。虚室如今已生白,不随晦望有亏盈。
瘦马龙钟两鬓华,敲门避雨野人家。门前篱落犹悬露,十里晚风吹断霞。
人子能不念其母,乌鸟哑哑犹返哺。十月怀娠乳抱劳,亦期仰事慰迟暮。
那知中道母子分,南望亲舍唯白云。伯也执殳在军旅,堂上消息空传闻。
将军命许迎就养,拜捧檄文喜无量。杭州万里到兰州,母见子如堕天上。
膝间乍见欢复悲,天河水流有合时。宜男草是别时草,老莱衣是别时衣。
只今四海车书一,人间万事真难必。十年戎马行陈间,子母团圞有今日。
岩窦中开一瓮天,蛟龙潜蓄此成渊。盘旋石壁水晶殿,神物朝朝作雨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