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一别名山十五年,宦情羁思两茫然。故人半作累累冢,只有苍官立道边。
江介秋以风,芜城更萧索。丛薄陨其英,繁林纷且落。
清波何湛湛,露下警孤鹤。蟋蟀吟荒庭,流萤照罗幕。
亭皋眺万里,淮楚引嵩洛。关山鸿雁来,高楼夜严柝。
飞蓬一失路,曹耦非所托。推毂谢金张,回车避桑霍。
徒勤载酒人,颇哂校书阁。樗散幸自存,雌伏祇能乐。
微尚夙所秉,因之悟龙蠖。
邑中湖荡稻田多,花月春江奈乐何。趋府若寻杨子渡,为余行听竹西歌。
窄窄纤袿,恰俺映、兰襟深处。还惹得、丝丝香细,绣檀微炷。
粉叶薄沾金凤翼,红椒对吐银莺味。认一痕、珠络领巾斜,春心露。
衬背衱,侵腰素,欣熨贴,都如许。望红廧,一抹闲情能赋。
香汗暖蒸重锦角,玉酥隐起纤罗缕。问檀郎、可解护温黁。
痴情诉。
凭高罗袂不胜寒,笑插山花倚石阑。无限远峰浮黛色,飞来镜里入眉端。
天下任之重,人物古难得。谁为经济才,有亦未易识。
吾曹与鸡鹜,官仓等伏食。行将问征途,满眼西山碧。
孟秋西风起,驾言飏孤舟。羲娥无停驭,行客讵能留。
将子饮尊酒,执手山之幽。英英白云飞,靡靡江水流。
望望西山陲,道路日已脩。道路日已脩,我怀日悠悠。
解帆官步门,振策滕王楼。县知多士中,慷慨陈嘉谋。
怀忠许报国,况乃素行修。勉哉励贞操,无为漫离忧。
归人心久归,车夫苦相促。衣裳急披揽,衾毯自装束。
寒深肌骨痛,夜久情怀独。万里多往还,他人媚僮仆。
霜枝叫羸雀,雪径过山鹿。望野欣海霞,辨烟识村屋。
饥寻麦粉粗,到夕当得粥。南中好男儿,闬廛绝行躅。
河间猴子多,毋烦记生熟。
太平无可议,妖孽欲何求。未足烦天讨,然犹假庙谋。
鹰扬谁敢抗,鸟散类难收。首恶闻犹在,王师愿小留。
别墅蓬瀛胜,招携试一临。径幽迷屐齿,花艳覆春阴。
树石藤萝古,楼台烟雨深。到来真浩旷,吾亦爱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