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
我的魂魄追随着从南方向北奋飞的鸟儿,望着那向北而开的花枝,眼泪为之流不止。
山间连绵阴雨刚刚有了一点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趋势。
只要有重回长安的机会,我是不敢像贾谊那样因为被贬而感到遗憾的。
注释
岭:指大庾岭,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辞国:离开京城。国:国都,指长安。
轺(yáo):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翥(zhù):鸟向上飞举。南翥鸟:前人有过三种解释:一说泛指南飞的鸟;一说指鹧鸪,《禽经》上有“鹧鸪南翥”的说法,而古人又认为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自然引起行人的惆怅;又一说是大雁,根据是作者同时的诗作《题大庾岭北驿》有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又《唐会要》卷二八有“阳为君德,雁随阳者,臣归君之象也”的说法。
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白氏六帖·梅部》称:“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
霁:雨(或雪)止天晴。
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汉代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市一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谓:贾谊“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诗意本此。

赏析

  此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过大庾岭的情景,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忆往思来,百感交集。此句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据说大庾岭南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像花残凋落。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诗人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这两句专门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濛濛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早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生还倘非远,誓以报恩德。”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但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

  此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

创作背景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率大臣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的嬖臣张易之被杀。诏事张易之的宋之问因受牵连而获罪,于神龙元年(705年)春被贬为泷州(州治在今广东罗定县东)参军。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猜你喜欢

老人携家无窟穴,晚得一邱藏曲折。今朝日出天色佳,拄杖来看山顶雪。

青山叠叠几十峰,桃竹班班三百节。山晴颜色看转好,老健脚力殊未竭。

出门暮色尚馀霞,步到江亭已生月。归来附火却关门,茶熟诗成意良悦。

客有劝我勿作诗,奈此江山两奇绝。扪须仰面看屋梁,心自知之口无说。

天将此段付诗人,世间那有闲风月。

幽情寄态动风骚,大巧如春未奈何。莫怪近来诗句少,只嫌吟后客情多。

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
为怜张绪风流,正瘦损、宫腰褪碧。绽绾同心,留连不住,天涯行客。
万里沈黎徼,民夷杂戌屯。
金钱宽两税,水泽润千门。
肃肃猩鼯静,潭潭壁壘尊。
远猷嗟未究,萧瑟定安原。

藕叶盖波面,池花犹未红。聊承晓露馀,散步咏凉风。

香气已飘忽,客怀谁与同。唯应同游子,芳意更匆匆。

旌旗垓下亦堪翻,战士其如忆故园;纵向江东收烬去,应无子弟到中原。

肠腹元无一字书,杯羹那敢嗜甘腴。
厨人不用催烟火,已学罗池放鹧鸪。

夔翁又是三年别,白发论交重比金。万里停云频在望,一枝聊寄岁寒心。

秋风起邺城,重我故园情。林壑居难定,渔樵计未成。

野云随浪迹,村酒脱浮名。欲赋多忧思,何如阮步兵。

十年长路客心惊,此日春风送子行。汶上梨花飞雪尽,济滨杨柳著烟轻。

逢时岂必因杨意,对策还应学贾生。一往三年弹指过,故人拭眼看飞鸣。

翩翩黄鹄,玉距金衣。飞引两雌,来下我池。肃我徒,驾我舟,折荷花弓擢中流。

女杨歌,龙豹驯,阳阿杂进齐讴陈。会鼓击,乐未央,皇家万寿民阜康。

悠悠旌旆出山城,世事惊心几变更。水郭烟村谁是伴,老夫矍铄尚堪行。

乍晴沙路软於尘,新看芒鞋更可人。
谁道秋山不宜客,桂花多处胜行春。
诗坛李杜后,黄子擅奇勋。
平生执羁靮,开府与参军。
举诗秉笔徒,吟哦谩云云。
安知握奇律,一字有风云。

乘桴老去笑无功,莫以周流叹道穷。六街车马浮烟外,千里鸢鱼一镜中。

揽胜欲呼今夜月,凭虚时溯古人风。报君此去蓬莱路,况复朝宗尽向东。

羽客朝元昼掩扉,林中一径雪中微。松阴绕院鹤相对,
山色满楼人未归。尽日独思风驭返,寥天几望野云飞。
凭高目断无消息,自醉自吟愁落晖。
猎者围猩猩,疑其以众抗。
诿曰不取小,惟取大与壮。
众猩自相仇,推挤送其长。
以次索二三,不复推已往。
四五至于十,无一得释放。
众猩怒相目,各悔受人诳。
及早同一心,未必躯尽丧。
吁嗟兽不灵,相仇无足嗔。
胡为豪杰群,不能自相亲。
秦人吞六国,诸侯各附秦。
并力取其一,冀不及他人。
智者欲合从,徒自腐舌唇。
安得先震邻,然后于其身。
彼先噬其一,其次祸亦均。
早知秦用术,六国同一心。
有客棹扁舟,相逢不暂留。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官路生归兴,家林想旧游。临岐分手后,乘月过苏州。
几日摇乡思,孤灯梦海涯。
久离惊得信,垂老哭无家。
暗恨烦支骨,余心冷到花。
黄昏邻寺树,未敢听慈鸦。

城里三山占越都,相望楼阁跨蓬壶。有时细雨轻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