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军万马中奋起向秦始皇的一击,多有胆量和气势。震惊并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他怎么也想不到十二个金人之外。人世间居然还有铜铁没有熔销?
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秦始皇灭韩国后,韩世臣之后张良图谋复国,结交刺客,趁秦始皇东巡时抛大铁椎(同“槌”)狙击之。
祖龙:指秦始皇。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东汉苏林的解释:“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
如何:为什么。十二金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恐六国起兵造反,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十二金人。
犹有:还有。铁未销:铁器没有销毁。
这是一首托古见志的咏史诗。
第一句,破题突兀高远,把博浪沙一事概括殆尽,主人公形象塑造的恰到好处,余下的场面任凭别人去感受,去想象。绝句由于篇幅短小,往往采用这种抓住要点的写法。“击”字如惊涛拍岸,“豪”字则气势冲霄。第二句,转入议论,书事雄胆遒劲,抓住“祖龙社稷”的本质紧紧不放,是“击”的目的和效果。第三句,引证出奇探幽,运用十二金人这一个典故,转入一个新意境,令人惊愕。第四句,诗人故作问句,深切显示出对秦始皇的冷嘲热讽,且干脆利落,从容自然,“铁未销”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这首诗就是抨击秦王朝企图消灭农民武装的暴虐政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与人民作对的都没有好下场,妙设讥刺,词新语尖,道人未道。这种刻意翻新,以议论为主的诗风,正是元初某些诗人受宋诗影响的具体表现。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年份不详。诗人所生活的元朝与秦朝的残暴统治具有相似性,尤其对文化和文人予以严酷打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写作了这首诗。
谢庭凡几树,羯末与封胡。何似琅琊邸,亭亭玉十株。
事平廿馀载,吴趋未忘乱。会城向东北,瓦砾嗟过半。
比年多官人,大力规久远。捷足砾墟落,弹指斲轮奂。
节署南属河,甲第已无算。闳深不可测,巷陌惊屡换。
壮哉试屈指,宦橐想钜万。繄予怀此都,久愧累亲串。
三年归自外,踪迹转投散。崎岖持八口,白下谁可馆?
不憎市井喧,聊喜淮流贯。数椽待栖止,颇类夔子窜。
迂狂人所笑,虑此盖熟烂。自污亦无徒,行歌南山矸。
乌帽华颠,酒眼诗肩。这形容、不称貂蝉。何须计较,且自随缘。
去登弁岭,过霅水,泛苕川。
平生放宕,都无系恋。只难忘、红袖风前。春来结伴,谁与流连。
且同侠少,寻醉叟,学顽仙。
平世何曾有稗官,乱来史笔亦烧残。百年遗稿天留在,抱向空山掩泪看。
烛影红摇夜色侵,香添菱叶郁重衾。凤琶调软歌能合,竹叶杯深醉易沈。
绿鬓追欢燕市乐,翠屏归梦越江吟。平明剩买扶头酒,不向诸儿计橐金。
送君行,君行直到东船里。风物幽回宛似江之南,土壤肥夷可艺稷。
黍茫茫,墟市隔林皋,寂寂衡茅荫溪水。天空鸥鸟閒,地古风俗美。
铿訇教铎振文声,子衿揖让春风里。我欲乘桴直上海之涯,鱼龙掀舞烟涛起。
老翁晒网立船头,儿子叉鱼傍船尾。滩声奏曲响琴窗,水风吹香堕书几。
先生宴坐清可人,陶写神情舒四体。携壶觞,临沼沚,或开襟,或洗耳。
或赋长歌咏古今,或掉扁舟弄清泚。世间万事岂足挂心旌,为问此乐平生还有几。
我欲诛茆结屋与君邻,我欲浮家泛宅学丹子。云水之间,栖迟之乐,可以忘岁年,不知老之将至矣。
万国朝宗拜紫宸,于今谁望属车尘。名闻少室征奇士,驿断高丽进美人。
朝会宝灯沈转漏,授时玉历罢颁春。街头野服儒冠老,曾是花砖视草臣。
堰根晴雪渐鳞鳞,一席乌篷恰泛春。寄语新城老司寇,未劳骑马过新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