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注释
登庐山五老峰:诗题“登”一作“望”。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相连的五座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
芙蓉:莲花。《李太白诗醇》王云:“芙蓉,莲花也。山峰秀丽可以比之。其色黄,故曰金芙蓉也。”
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揽结:采集、收取。
巢云松:隐居。《方舆胜览》卷十七引《图经》:“李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老峰下。

赏析

  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老峰。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们都说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辉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这种山势形状,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却偏偏说它是由青山削成的。这一“削”字下得极妙,它不仅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五老峰的险峻陡直,同时也表明诗人是由下往上仰视五老峰的。

  庐山南邻九江,如登上庐山小天池等景点向南远眺,就可望见九江、长江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庐山的东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风光全在山下,尽收眼底之意,却被诗人说成“可揽结”,似乎可以随手采取到一样。所以这“揽结”二字又显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离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挡,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无所谓“揽结”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东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写五老峰的陡直山势,是为伏笔一样,与此句的“揽结”完全照应了起来。

  五老峰地处庐山的东南面,风光优美,山势又如此险峻,九江的秀丽风光又可尽收眼底,山上又有着白云青松,这一切都触动了诗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离去,故而说:“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来,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而这出世的思想则全是由末句告诉读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种铺写。如果说次句是诗人由下往上仰视,那么第三句则是由上往下俯视,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写法上的变换,从而将五老峰的山色特点也都写活了。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所具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详,一说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刚出蜀时,一说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和其妻宗氏一起来庐山隐居时期。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猜你喜欢
桐江波上一羊裘,钓得声名隘九州。
天子曷尝遗故旧,先生不肯事王侯。

白云深处开虚室,晏坐非禅亦非律。须观任四威仪中,皆悉具六波罗密。

超然处处坐道场,善哉步步能踏实。我今此义亦妄言,请师往问维摩诘。

孔明感三顾,幡然扶汉家。一朝赤星陨,竟使蜀妇髽。

雄图虽未竟,万世常咨嗟。老瞒志意满,一笑蛮触蜗。

萋萋芳草。疏林外、月华初上林表。断桥流水暮烟昏,正夜凉人悄。

有沙际、寒蛩自晓。星星三五流萤小。见白露横空,那更对、孤灯如豆,清影相照。

昨夜梦里分明,远随征雁,迢递千里难到。西风吹过几重山,怅故人怀抱。

想篱落、黄花开了。尊前谁唱凄凉调。应念我、凝情处,听雨听风,恨添多少。

江南微雨杏花春,一个渔舟载病身。莫信归来示无用,钓竿斜日弄丝纶。

有田可食,惰者不耕。惰者不耕,三年而荒。三年而荒,三月治之。

破土得绿,微有生机。东家贫儿,上山拾栗。母病失炊,无忧晚食。

西家贫女,携兰种香。眉有怨色,怨春不长。贫儿贫女,各有心绪。

虽日见之,难相告语。寄语惰者,力不恃人。以力恃人,自弃其身。

平生学为诗,辛勤径难开。中间一转关,乃自焦山回。

闺阁失软暖,初未昧去来。残照此江山,霜钟入江雷。

此境永不灭,不记人世推。

老见湖山尚欲狂,旧游重忆使人伤。曾穿鹫岭丹枫路,几醉孤山落月航。

竹阁书题应漫漶,云栖原草欲荒凉。浮家得似诛茅稳,春坞桃花兴不忘。

医国堂堂到几豪,向人说梦本徒劳。名家大手公真妙,此日天峰眼更高。

草圣百年元醉旭,弄丸千古只宜僚。老怀天下都无恙,愿与人人拜圣尧。

紫陌花熏,青芜草软,转瞬好春将半。燕歌悲远别,望京洛、离愁如茧。

关山迢递,但悲悲此情,怎生消遣。长天远。雁沉书杳,画栏凭遍。

目断。烽火连天,认白门杨柳,乱丝空绾。荒烟迷宿草,碧燐舞夜随风转。

长江如练。叹六代繁华,风流云散。愁难展。那堪明月,照来孤馆。

野寺始独到,新晴欣夏凉。
芳飚青丛丛,竹阴覆房廊。
寒棕剪高翠,过雨桐花香。
川梁通焕覆,林殿疏夕阳。
耳目蹔清暇,都将尘垢忘。
何时来永栖,放迹无何乡。

长空好明月,灿烂今夕晴。万里皆月色,四顾无人声。

徘徊下青松,照我茅屋明。我望长叹息,悠然万感生。

取杯挹清光,和此松露倾。咽之清肺腑,快我平生情。

客集金闺彦,筵张绿水园。池阴夏荷满,日正午葵繁。

和曲均欢喜,摛词涉道言。欲还惜馀兴,更为坐前轩。

暂辍南斋倦,因就西园酌。日临花气暄,柳绊晴丝弱。

芳樽浥桂芬,华筵蔼兰焯。烦襟郁易晴,秩礼欢仍略。

以兹恊素怀,庶可践嘉约。

梁祚几何时,斯楼独存久。痴哉大法王,舍身如敝帚。

可怜太子统,痛心独搔首。国事日已非,才华空八斗。

使之践帝位,不至台城丑。著意在诗书,满腹苍龙吼。

小事谬而死,贤不永其寿。文快贤士心,楼播词人口。

今古重斯文,遗像垂孝友。瞻礼尽同人,相看自不朽。

频年风雪守衰翁,那得馀欢倚袖红。近悟广成无异术,眼前平地是崆峒。

溪桥浑甃石,野渡尽横船。旅驿三吴会,人家一辋川。

春潮随急雨,晚树淡轻烟。莫说江南好,翻愁听杜鹃。

薏苡不类珠,疑似多谤伤。
恭惟大雅姿,南物不入囊。
铃斋一片石,历劫难赞扬。
常恐难林客,夜半惊虹光。
野径溪桥取次行,山青水秀眼增明。
身居尘外年年健,心到灰时事事轻。
文阵挥戈吾退舍,诗坛歃血子同盟。
直将修月拿云手,拾得人间句见成。

驿路通村坞,行行渡野桥。夜寒鹃自诉,春老雉犹娇。

氛祲终消弭,川原爱泬寥。防身长剑在,坐待磔群枭。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