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登庐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咏庐山美景的佳作,描写庐山的另一个风景点——五老峰。
首句就是“庐山东南五老峰”,开门见山,紧扣诗题,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点明是在庐山的东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们都说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阳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辉煌,就如同盛开着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这种山势形状,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却偏偏说它是由青山削成的。这一“削”字下得极妙,它不仅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五老峰的险峻陡直,同时也表明诗人是由下往上仰视五老峰的。
庐山南邻九江,如登上庐山小天池等景点向南远眺,就可望见九江、长江一带的秀丽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庐山的东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风光全在山下,尽收眼底之意,却被诗人说成“可揽结”,似乎可以随手采取到一样。所以这“揽结”二字又显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离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挡,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无所谓“揽结”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东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写五老峰的陡直山势,是为伏笔一样,与此句的“揽结”完全照应了起来。
五老峰地处庐山的东南面,风光优美,山势又如此险峻,九江的秀丽风光又可尽收眼底,山上又有着白云青松,这一切都触动了诗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离去,故而说:“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来,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而这出世的思想则全是由末句告诉读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种铺写。如果说次句是诗人由下往上仰视,那么第三句则是由上往下俯视,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写法上的变换,从而将五老峰的山色特点也都写活了。其中“削”、“揽结”等字词的运用,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所具的风格。
孤云何其高,明月不可系。灼灼抱此心,与世自泾渭。
释来从所欢,感乱亦歔欷。咨惟今之人,窃国未云耻。
白首入吴市,秋风恐燕水。区区袁与曹,等是刺客耳。
而我于其间,秉义不敢坠。袁音回衡飙,清义动幽邃。
天心固难亮,吾独信所履。溶溶日间云,漠漠点寒砌。
饥鼯堕苍瓦,澹薄公所憩。静然想英姿,孤怀亦差?。
旧宅西来无一里,别成农屋傍长川。真堪习静如方外,虽可为家尚客边。
赁地旋添栽秫垄,凿池新滀沤麻泉。北窗最爱虞山色,也似香炉生紫烟。
无聊私咏隔天涯,不道吟哦到齿牙。江令诗才犹剩锦,卫娘书格是簪花。
长将睡压诗浓染,怕被娘窥独半遮。想得笑和桃叶语,羡伊根蒂属王家。
项王战马从东来,意气蹴踏全秦摧。入关不并沛公辔,还乡却上彭城台。
重瞳按剑风云靡,万匹腾空烟雾起。凄凉垓下泣名骓,零落江边馀数骑。
寄奴千载心争雄,登高把酒临秋风。诈移晋鼎非男子,君看百战东城死。
我友文子方,其人美如玉。高谈动卿相,惠利厚风俗。
文章多古意,清切绿水曲。纷纷凫鹥厚,见此摩霄鹄。
今当使西南,万里道邛蜀。铨衡非细事,贤俊要甄录。
远人待子来,饥者望菽粟。贤劳亦常事,但恐期程促。
马嘶晨当行,草长春正绿。执手临路歧,使我空踯躅。
花明帘,柳暗月,渐黄昏时节。初换罗衣,悄傍玉阶立。
过了挑菜佳辰,秋千院落,还直恁、轻寒恻恻。
漫凝忆。应惜似水华年,无言倚瑶瑟。香冷熏篝,绡帐正愁入。
须知露湿苍苔,被他蟾影,偷照见、断红双靥。
七年溪山北,颇自爱吾庐。人生真寄耳,何必赋归欤。
犹是梁间语。记来时、绿波对掠,红帘双舞。阅历光阴香垒外,无限落花飞絮。
又早被、凉秋催去。雨细风斜都别意,只依依、尚为缠红缕。
重相见,定何许。
茫茫云海无边路。闻乌衣、往来何处,是伊家住。一半年华抛客里,底事这般辛苦。
且喜得、相随伴侣。差比人间离别少,便天涯地角长相聚。
书付尔,莫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