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写景诗。开头两句写的是通往开圣寺的途中景象。诗人并没有设色描绘,而只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进一个旅况萧瑟的境界。山道、乱石、古树、烟霭,旅途的荒凉、寂寞可想而知。但是诗人的感受程度似乎还不仅如此,“萧萧”一词状山中秋风萧瑟、草木摇曳的窸窣之声,更增添了旅途的凄凉况味。
到了开圣寺,按常理,诗人该从旅途的寂寞中轻松下来,对这一建于三、四百年前的寺宇进行一番观瞻了。然而,颔联却避却寺宇,将目光移向寺外的天地。凭高望远,长天寥廓,万木萧疏,天地之间一派深秋的景致。
寺外的秋色是如此萧然,寺内的景致也很寥落。颔联通过马嘶、鸦乱的寺外景色予以烘托,颈联则又以泉落竹间和厨房静寂,僧归塔下与影殿空空相比照,充分地描写了寺宇的衰败寥落景象。上下两联于工整的对偶中,寓抑扬低昂的情调,为尾联的慨叹之音,酝酿了充分的抒情气氛。
面对这一片荒凉的情景,诗人不由得浮起了这座寺宇曾经香火鼎盛的揣想。寺中记载当年兴建时寺宇巍峨、香客络绎之盛况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这一联就眼前所见情景抒发感叹,寓意极深。南朝皇帝佞佛,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不但严重地毁坏了农业,也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腐败,使得南朝的几个小朝代都是国运匆促,接踵而亡。南朝的这一历史事实不但给后来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也刺激了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引起了历史家、文学家们的反思。因此,诗人面对这荒废的寺宇,虽然也发出了“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感慨,但是这一感慨里却融进了对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无限悲凉的感悟。
全诗以写景为主,由旅途的跋涉而开圣寺周围的徘徊,游赏一路秋景,迤逦写来,别具清畅流美的情致风调。诗人在感怀之余,似乎又对使他身心疲惫的功业之事感到厌倦,由此萌生了隐逸的想法。立意深沉,耐人寻味。
谁家佛助,想一缕裙花,做成红雨。青草如烟,渌水如罗,被阵阵东风,吹向晴空舞。
又傍平芜来去。桃花门巷,菜花天气,轻狂无数。娇嫭。
留他不住。更砌畔濛濛,墙头栩栩。飘零荡漾,一春梦里曾如许。
料伊也为多情误。只愁扑蝶园中,痴憨儿女。
收身何晚悔应迟,峻坂瓯臾自不知。无泪人间甚滋味,梦亲地下尚婴儿。
苦空法喜孰真幻,无著天亲深护持。不断思量还起坐,悲哉秋气雨来时。
谷口凝阴宿雪淹,槎枒望断白云尖。夜来野烧刚馀得,一树垂垂出短檐。
潭深难觅锁,寺古尚悬钟。万籁清宵寂,惊人晓暮中。
偶营玄宅近丹泉,岂是谈空为稚川。地下衣衾能不朽,鼎中龙虎若为仙。
一雨凉如此,西风吹苎衣。数萤随露下,独鸟背烟飞。
驿路秋声早,溪桥夜火微。共投何处宿,隔水叩柴扉。
四万八千顷,越与吴各半。
奇峰七十二,缥缈插天汉。
水土互争抟,刚者柔所判。
阴火煽洪炉,万劫馀飞炭。
成兹积铁色,纯黝等锤锻。
水精融地脉,顽璞岂受碫。
天工好斗奇,人巧谢雕钻。
风雷开窍窦,烟雨洗漫漶。
高截青岱顶,深蟠黄岳干。
古柏根磊砢,苍苔色绚烂。
横卧洞庭渚,峭立震泽岸。
中藏天下云,肯为耳目玩。
昔作江南客,屡游太湖畔。
蒹葭浩无际,洄溯日将旰。
归舟索一拳,空袖增怅惋。
何年筑石步,花鸟资萧散。
尽拔苍山根,具区在几桑。
桃花何灼灼,烂漫迎风开。春归红已歇,鶗鴂莫相催。
忆昔蓬门同食力,萧萧络纬霜中织。佐君夜读买兰膏。
典尽钗钿无怨色。君今已贵妾已老,红颜那比新人好。
避贤不敢妒蛾眉,何须定刈当门草。野径云低树色微,树头鸠妇已分飞。
也知性拙应遭逐,风雨飘摇何处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