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有4万多首传世,其中有一百多首是写给自己孩子的。当然,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那首“死去元知万事空”。不过更多的则是教育孩子的“鸡娃诗”。根据《陆游年谱》,陆游共有七子: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这些诗大多数是陆游晚年闲居浙江山阴老家时写给幼子陆子聿的,包括题中这首应该也是。
陆游真的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明时”、因此不必读书求仕吗?答案恐怕一言难尽。
陆游出身于官宦世家,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28岁的陆游到临安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为陆游的才华所深深打动的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但是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这次的考试,位居陆游名下,本来秦桧想授意主考官陈之茂让自己的孙子当第一,结果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官。因此主考官为了明哲保身,不得不找理由不取陆游,陆游的第一次科举仕途就这样被斩断了。接着到了次年(公元1154年),陆游又参加礼部考试,秦桧又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这次殿试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秦埙也没有得到状元,状元被另一位才子张孝祥(这位也是高考出题常客)夺得,同榜中进士的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
这个挫折对陆游的一生打击非常大。后来虽然他也获得了进士出身,但在仕途上与张孝祥、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这几位同时期的大文豪相比,已经是先天不足。最终他在漫长的一生中,仕途只能停留在中低级官员上徘徊。
从个人经历上来说,陆游仕途不顺,北伐之志难伸,不可能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明时”;但另一方面,陆游所在的南宋中前期,大的局势还算安稳,相对来说没有大的内外战乱,而陆游在这里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然要适当传播“正能量”。所以“明时”在这里只是一句套话而已。“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其实是在说:你们爸爸我没有本事(虽然本该是高考状元,凡尔赛啊),只拿着一份死工资,没给国家做出什么大贡献;你们可不要和我一样哦!古往今来天底下爱说这种话的爸爸恐怕很多。所以,“何以报明时?”这个设问已经清楚表明了陆游的态度:他可决不是希望儿子们甘当农民的。正是因为现在是“明时”,才更要读书出仕。“报明时”,换成今天的时髦正能量话语就是: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所以“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的理解当然是错误的。
但是后面的“为农”“躬耕百亩”“七月诗”又怎么理解呢?这还是回到诗的主题,这是一首鸡娃诗,是为了给儿子讲解”六经”特别是《诗经》的。儒家传统认为,六经中有关农事的内容,与治理国家是一脉相通的,所谓“为农为士亦奚异”。一边躬耕一边读书,就是学以致用,是儒家理想中的生活。
菩萨游戏于神通,六道四生咸可入。为欲化导诸有情,故于异类而出现。
谛观此雀化微渺,每食一粒栖一枝。卑飞不出蓬蒿间,远举安知鸿鹄志。
而能坐脱与立亡,依彼金容及香火。屹然而化不震动,如以木石镌刻成。
非诸菩萨威神力,孰能现此希奇事。我观三界诸众生,惟人实具大智慧。
妄想颠倒造诸业,失身沦入横生中。重为毛群轻羽族,破碎一切诸蠕动。
虽云妙觉不销亡,无那沉迷益玄远。菩萨慈悲哀悯故,化身与彼为导师。
缘终寂灭显示人,使知佛性无有二。佛子若有瞻礼者,愿言悉发敬信心。
勇猛精进趣菩萨,皆具如是菩萨行。
嘉文小裹双丝纽。单窝认得孤眠久。泪浥口脂融,相逢一梦中。
花函遮短帔,中有相思字。银烛夜来新,深怜抱枕人。
天地有至文,精华无终秘。下及鸾凤姿,振采昭奇瑞。
吉光片羽珍,雄雉翚飞异。罗浮五色蝶,更复献其媚。
曷若孔家禽,锦簇娱人意。托产自炎方,离明九德萃。
云海任行藏,丛篁寻位置。鸣向上下风,配以雌雄队。
三年毛羽丰,莫漫轻相弃。胡为牢笼中,局促相拘系?
饮啄即常充,逍遥若无地。讵知久便忘,驯习袪骄恣。
有时遇晴笼,亦自鸣得志;矗立云母屏,展开画翣翅;
金碧逞辉煌,一幅丹青绘。渐摇淅淅声,疑是骤风至。
顾盼颇自雄,岂徒门户珥。纵未九苞齐,亦足居其次。
满朝忠恕更谁知,家有西京小杜书。扬子清贫安甔石,于公阴德大门闾。
虽嗟平进鶱腾晚,正值中兴选擢初。遗直至今谈未已,故知人不数曹蜍。
欲具盘餐饷故知,村荒市远只随宜。家人不解艰虞事,犹想客来如旧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