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的前半写刘蕡冤谪而死。诗先不写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言“中兴”而遭“冤谪”,可见蒙冤之深,难怪路人也在为之不平了。诗人借路人之口谈论冤谪,当然比直说更加有力。这不但表现了人们对刘蕡的同情和敬重,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宦官诬陷刘蕡的痛恨,对朝廷软弱昏庸的谴责。
下面两句接着引贾谊与公孙弘两个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两句是说:空自听说昔年贾谊被召回朝廷,刘蕡却被远谪柳州,客死异乡,不可能像公孙弘那样再次被举,受到重用了。此联用典妥帖,何焯特别称第四句“最为精切”(《李义山诗集辑评》)。“空闻”、“不待”二语,顿挫有力,透出诗人深感怅惋痛惜之情。
诗人视刘蕡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不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刘蕡最后似死在浔阳(今江西九江)。诗人是在长安作此诗的。遥隔大江,只有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沉冤难诉,死不复生,惟有捶胸痛哭。长恸之后,痛定思痛,诗人回想起一年前与刘蕡在黄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阴)相别的最后一面。那时,正当刘蕡冤谪柳州,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相别时的悲凄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纪昀说:“逆挽作收,结法甚好。”(《李义山诗集辑评》)
这首诗,整篇都浸透着诗人的泪水,贯穿着一个“哭”字:始则是呜咽悲泣,随后是放声痛哭,继而是仰天悲号,最后则又变为抽噎饮泣。读完全诗,仿佛诗人的哭声还萦绕在耳际。写法上,诗人把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前面四句全是叙述、议论,但叙述中含着很强的抒情色彩。后面四句抒情,而结联于抒情中又含着叙述成分。如果全是叙述和议论,容易干枯乏味;如纯用抒情,又与引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不太相合,难于写出刘蕡的沉冤。此诗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使公义私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积雨晦皋圃,门前烟水平。蘋蘅增遥吹,枕席分馀清。
村旆诧酒美,赊来满鋞程。未必减宣子,何羡谢公荣。
借宅去人远,败墙连古城。愁鸱占枯枿,野鼠趋前楹。
昨日云破损,晚林先觉晴。幽篁倚微照,碧粉含疏茎。
蠹简有遗字,gs琴无泛声。蚕寒茧尚薄,燕喜雏新成。
览物正摇思,得君初夏行。诚明复散诞,化匠安能争。
海浪刷三岛,天风吹六英。洪崖领玉节,坐使虚音生。
吾祖傲洛客,因言几为伧。末裔实渔者,敢怀干墨卿。
唯思钓璜老,遂得持竿情。何须乞鹅炙,岂在斟羊羹。
畦蔬与瓮醁,便可相携迎。蟠木几甚曲,笋皮冠且轻。
闲心放羁靮,醉脚从欹倾。一径有馀远,一窗有馀明。
秦皇苦不达,天下何足并。
佳树列门前,栽培自昔年。旧根龙偃仰,老干鹤蹁跹。
影碍半天日,翠分十亩烟。季孙宫里赋,应可续韩宣。
十年裘马客长安,杖荣从军戍贺兰。桓典霜威开幕府,陈琳檄草据征鞍。
铙歌出塞边沙白,烽火登城汉帜丹。谁道护羌诸校在,功成今日属儒冠。
乍暖还寒觉昼长,才叠棉装,又整罗裳。天公节序也匆忙,寒是重阳,暖是端阳。
小小疏篱短短墙,一曲幽房,几曲回廊。春游排日费思量,晴后花香,雨后花香。
肃皇曾赫怒,授戟爪牙臣。筹策无衡敌,艰危不顾身。
饮流收众捷,行间散多狺。借问今戎吏,谁堪与等伦。
苏轼牛僧孺,命皆磨蝎阨。右军序兰亭,选楼轶其迹。
光阴过客过,我今年半百。非知伯玉非,枉寻而直尺。
海外作豪游,举家同泛宅。长守太常斋,骨相管城瘠。
癸尊一例倾,丑阴自古积。吉利书王正,院宇春风窄。
老母倚闾望,负米非良策。合唱大刀环,欢承菽水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