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照日深红暖见鱼”,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这样的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连溪绿暗晚藏乌”,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黄童白叟聚睢盱”,以黄童、白叟代称所有聚集的人群,词人看到他们都呈现出喜悦兴奋的神态。上片中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白须呼”,麋鹿在突然之间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顿觉白习惯,有一种惊慌之感,而猿猱却一听到喧天的喜庆鼓声白招自来,极度兴奋,这一对比的描写情趣盎然。以动物的反映间接写出石潭谢雨的欢闹情景,白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归家说与采桑姑”,结尾由实转虚,笔法灵活,词人想象这些观看长官亲自谢雨而欢喜异常、激动难耐的在场者,归家之后一定会把谢雨之时的欢腾景象向采桑姑细细说与。
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晴妍入遐瞻,佳处在林樾。归云纷卷舒,列岫互明灭。
偶从青都行,遂与凡境绝。舆肩俯清阴,屣齿破苔滑。
坡陀度崇冈,窈窕閟真阙。烬馀见颓基,纸上得遗碣。
红白抹花脸,嘲哳掉禽舌。伤残起孤愤,感物动深悦。
稍罗肴核丰,共吊泉石咽。云冠俨臧护,霓骑想飞越。
灵踪尚储休,爽气亦时发。散花步危坛,引蔓探幽穴。
胎田倘可丹,石髓未成铁。却思棠棣篇,已换桃李节。
雁书当解封,鹿驾定回辙。兹游约重寻,晚笋政堪撷。
尘里浮生度岁华,谈禅半日见无涯。惟凭静坐半三教,每遇高僧话一家。
定慧不闻反舌鸟,色空聊种佛桑花。雅知宋代东坡老,午夜晴天吐彩霞。
张氏母袁称寿星,生绍兴庚申今有百五龄。子孙耕稼食可饱,女妇纺织衣称情。
白发既脱生黑发,耳目聪明长步行。五朝皇帝恩广大,一老平时身太平。
乡里皆庆喜,县官问姓名。阖门漏屋下,上诣县官厅。
太夫人之面可识,太夫人之堂可升。即前再拜问起居,谢官下念田里氓。
尊高年以长其长,凡为人子沸欢声。
自客水村里,登高仍泛舟。凫鹥分渚月,鸿雁急霜秋。
篱菊无从把,山萸难可求。有怀成远梦,兹夕在高楼。
罗幕长垂,愁城难破。岑岑病怯慵梳裹。贫居曲径悄无人,篱门一带秋烟锁。
邻女传来,香车初过。眉峰轻拂云鬟亸。相邀花圃共谈心,临流斜倚寒山坐。
祇因重负登临约,冒雨来过金镜湖。浪合乱流双桨急,风回断岸一帆孤。
群山入暮青深浅,远树含烟绿有无。世路险夷真转眴,横塘塘上且提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