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旋途中。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作者以行军司马身份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所以诗题“先寄”。“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劲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作。
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异常壮阔。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足与杜甫“齐鲁青未了”的名句媲美,是并不过分的。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过襄城》第一句“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带有感情色彩,在凯旋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争相奔来表示庆贺。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
在第二句里,作者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描写迎师凯旋的壮丽情景,气象宏大。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太阳东升,冰雪消融,象征着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潼关”古塞,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旋门”。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军旗猎猎,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接;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写歌舞入关,不着一字,尽于言外传之,所以为妙”(程学恂《韩诗臆说》)。关于潼关城门是“四扇”还是两扇,清代诗评家曾有争论,其实诗歌不比地理志,是不必拘泥于实际的。试把“四扇”改为“两扇”,那就怎么读也不够味了。加倍言之,气象、境界全出。所以,单从艺术处理角度讲,这样写也有必要。何况出奇制胜,本来就是韩诗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远迎凯旋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而这里“莫辞迎侯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极为合理合情。《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
第四句“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蔡州”原是淮西强藩吴元济巢穴。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将李愬雪夜攻破蔡州,生擒吴元济。这是平淮关键战役,所以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一作“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亲”意在内,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高潮的时刻。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以直赋作结,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潼关为何大开,刺史远出迎候何人,这里有了总的答复,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点。这种手法,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综观全诗,一、二句一路写去,三句直呼,四句直点,可称是用劲笔,抒豪情。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查慎行),饶有韵味。一首政治抒情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激情,非一般应酬之作所望尘莫及的了。
江天漠漠纸鸢舞,秋入三阳霁无雨。寒斋独客温乡语,海上桑田农谚古。
客中谁念悲秋人,天涯芳草歌伤春。平生绮习刬除尽,冷落过岭东坡身。
岭外有人吟感遇,丹橘满林写佳句。秋心不冷冬心暖,待起群阳斡元气。
雾敛云回雨却残,衣单犹尚怯朝寒。烟尘暗处江山窄,日月光来宇宙宽。
渔棹不忧滩浪险,客轮惟喜路程乾。关关珍重梢头鸟,每到晴中语亦欢。
昔人为己学,深旨妙隐微。三复尚絅章,服膺愿无违。
痴拙时无用,归来老罢休。夜寒为客梦,岁晚异乡愁。
鸟有南枝宿,川皆东海流。凭高望归路,云重失沧洲。
泉南诸山何㩻䧢,清原洞天仙所都。赤明开劫风气舒,玉检丹书閟神符。
重楼复阁山之劫,鸟道百折非一涂。云旂昼下猩猿呼,钩辀格磔啼鹧鸪。
松风谡谡吹笙竽,芝兰荪蕙春芬敷。巴且花黄荔子朱,羽人飞行天为徒。
或跨白鹿骑于菟,侠以鸾鹄从双凫。东穷弱水窥方壶,越有莆田列仙儒。
以鞭鞭石石受驱,长桥横波龙脊痀。下通舟航上轩车,流木一发云外孤。
蛮蜑出没乘舳舻,南金大贝犀象珠。川倾山积来委输,九日特立青莲柎。
秦君屏迹贾不沽,闭门著述与世疏。有唐宰相陈谏书,谪宦南迁鸟在笯。
室家既远身乃瘉,为卜兹山藏其躯。感怀友义增欷戏,尚存茶灶亭己芜。
山川清淑气郁纡,维孙陈君生绝殊。提孩嬉笑共里闾,翩若丹穴双凤雏。
下览德辉瑞唐虞,又若汗血天马驹。奋迅岂与驽骀俱,南游百越北燕都。
偲偲切切相友于,志坚金石矢弗渝。管鲍陈雷张范如,宁竞锥刀较锱铢。
朅来娄江住斯须,城南新僦宅一区。前槐后柳荫屋庐,草蔬同饭步同趋。
嘅彼末俗肆觊觎,附势逐利情愉愉。刎颈之交汉耳馀,反面仇敌良可吁。
以柳易播忠诚孚,高风千载敦薄污。岁寒松柏知后枯,好事绘写开新图。
我作歌诗匪从谀,愿子善保慎厥初。
悲歌忽无奈,天海何渺茫。放舟桃花渡,回首不可量。
南条山断脉,北界水画疆。居然清泠渊,枕彼黄茅冈。
朝渗日星黑,夜凄金碧光。蹲虎岩倚伏,斗鸡石乖张。
磨砻越湛卢,荡泊吴馀皇。幽波视若亩,巨壑深扶桑。
招徕或外域,贸易丛兹乡。嗢咿燕国语,颠倒龙文裳。
方物抽所宝,水犀警非常。驱鳅作旗帜,驾鳖为桥梁。
似予万里眼,徒倚千尺樯。稍疑性命轻,终觉意气强。
寄言漆园叟,此去真望洋。便拟学仙子,被发穷大荒。
新息以功显,不朽兼立言。为贵可使贱,惜与梁窦论。
终缘拜床下,遂起珠犀冤。观物亮为察,省已智犹昏。
平生少游语,念之如春温。毒雾薰浪泊,何如守田园。
请诵《大人传》,一笑虱处裈。
龙侯手持三尺水,清晨访我古狱里。直愁云气感星辰,满目寒光素涛起。
玄冰凝结摇空青,芙蓉白日生精莹。为君拂拭开宝匣,炯若积雪涵疏星。
起看天地云冥冥,谁其麾叱走六丁。为击风雨驱雷霆,荡涤氛䘲万国宁。
上头铭字侯所作,辞严义正发炳灵。怜君少年负才气,每能仗义讨不庭。
侧身北望空驰情。君不见燕丹宿昔得荆轲,樽前击筑扬悲歌。
咸阳西入犯狼虎,白虹贯日横秋河。英雄事去一朝异,奈此古来忧愤多。
忧愤多,向谁语,我有高怀亘千古。黄金不用买功名,失势因之虎为鼠。
呜呼腰间宝铁弃如土,为尔更歌公莫舞。
何处红楼,几日西风,娇颜悴零。悔轻轻罗帕,打伊呆雁,些些诗句,教熟笼鹦。
不及芙蓉,儿女坟上,犹受怡红一哭情。堪伤处,是绛珠有泪,顽石无灵。
秋窗风雨凄清。问絮果兰因是怎生。算潇湘一梦,了完公案,袈裟半袭,救了神瑛。
只怪桃花,和它柳絮,恁把凭空谶作成。痴儿女,被聪明两字,断送伊行。
昔登白玉堂,文彩何郁郁?胄子承风规,诸儒禀芳躅。
出持绝域节,入奉斋宫箓。一身为千秋,此事亦已足。
浩然思故乡,悬车返初服。浮山七十峰,依稀作汤沐。
团团月照西山石,下有古桂高千尺。参天黛色欺老松,拔地苍柯傲贞柏。
幽崖晚绽金粟香,密径朝涵玉露白。长留人世阅兴亡,历尽沧桑谁护惜。
陶公昔日镇江东,澄清江表生英风。坐踞胡床发啸咏,行携仙友娱晴空。
晓波近挹樊口水,疏林俯瞰吴王宫。直与鹫峰现法界,疑蹑蟾窟非人功。
吁嗟人往名已重,太息偏安谋不用。百回运甓费辛勤,两翼冲霄谁纵送。
春华枉自集甹蜂,秋实何曾喂丹凤。祇馀过客任攀条,遗植于今说隆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