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描写离别之情,上半阕发端句写向两边看望,“芳草长川”的横幅画面,即刻收入视野,这幅画里面,既有“同冈揭崔嵬,双阜夹长川”的高山峡谷,也有“芳草萋萋”的水中绿洲。紧接“柳映危桥桥下路”一句,写向前后观看,那高桥如长虹卧空,飞架长川两岸,通过高桥的道路,两旁柳树掩映,随风依依。描写了“芳草”、“长川”、“柳”、“危桥”、“桥下路”五种物象。其作用:一是交代了离别季节——在芳草萋萋,绿柳成阴的春季,二是交代了离别的地点——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座桥下极为幽静的柳阴之中。写别境之幽,正是为了突出别情之苦。“归鸿飞,行人去”,则写上下察看。往上看,北归的鸿雁,排成人字行,展翅飞过;往下看,路上的行人,也一个个离去。最后,只撇下词人一个,他又朝着“碧山边”远眺,极目搜寻,除了远远的绿山相伴之外,周围是什么也没有了。“鸿”,是候鸟,它的生活习性是适时而来,适时而去。作者在这里用“归鸿”这一形象,来比喻“行人”。“行人去”,如“归鸿飞”,暗示了他们之间的情侣关系。景,愈写愈空阔;情,亦愈来愈孤凄。但是,这上半阕,只着景中语,不写情中语;情中语是从景中语里折射出来的。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下半阕从写景逐渐转为抒情。首句:“风微烟淡雨萧然”,承上启下,写风小云散雨声消逝,乃是一片寂静的雨后景象。第二句:“隔岸马嘶何处?”以反诘语,使意境由静态转为动态。由于隔岸的马鸣划破长空,震惊了寂寞中悲哀的词人,好像伴侣即将来临,孤凄就要消逝,但是,举首望去,反而看不到鸣叫的马儿在何处。这时,感情上的短暂转机,又回到茫然不知所措的空荡之中。第三句:“九回肠”,可谓一语双关。一方面写词人运用逻辑的推理,得知骑着嘶鸣的马儿的人,在九曲羊肠的山路上奔驰,无法透过遮挡的山峦看到他;另一方面,写词人的凄婉之情,犹如九曲羊肠,在脏腑中起伏跌宕,难以言状。最后,以“双脸泪,夕阳天”两句,直观地插写词人在雨后夕阳下,双脸垂泪,泣不成声的外部表情,表现其隐茂在九曲深处的极度悲伤。以“夕阳天”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夕阳西下带着无限的眷恋和惆怅正好与送行之人对离人的一往情深、留恋不已相呼应,情境同于心境。此词佳处在于用细密的意脉表现了深婉的感情。
已过樵坞到渔村,逢著人家即叩门。僧釜藜羹加糁美,市垆黍酒带醅浑。
颓龄更愧藜能薄,故里方知辈行尊。身迫九原儿亦老,一经犹欲教诸孙。
逐客滇南郡,云天此路长。高秋行万里,落日泪千行。
作赋投湘水,题书寄夜郎。殊方气候异,去矣慎风霜。
?珑翠玉芳阴茂,窈窕娙娥婉态多。不是一行千万个,荒天寥落柰情何。
矻矻中阿,独立无颇。出水峨峨,其仪孔多。追嗣流光,以琢以磨。
容被草木,鬒发斜拖。皇皇翠碧,离陆相和。胡帝胡天,此山此河。
人亦有言,姑钗则那。虽则姑钗,未可婆娑。匪春不黛,匪秋不波。
匪云不艳,匪雨不酡。行朝行暮,亦莫敢过。
剪水飞花,裁冰作絮,龙宫不管严寒。斜侵风帽,吟鬓忽衰残。
谁念梁园倦客,黄金尽、作赋才悭。飘流久,寒欺敝褐,犹事马蹄间。
儿时曾纵猎,呼鹰野外,落雁云端。猛呼酒,霜鞲湿遍红鸳。
倚马酣歌秦妓,紫貂暖、不上裘船。今迟暮,翩翩孤剑,寂寞渡桑乾。
低擅千秋胜,泉流三径分。涧芳生暮色,石壁乱春云。
幽意花同惬,岩香鸟共闻。到来余远思,萝月绿纷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