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海上刻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小山压着大山,大山无力反抗。

羞于见故乡人,从此投奔外国。

注释

山:契丹文字中通“汗”,即“可汗”,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的尊称。

无力:一作“无气”。

故乡人:一作“本邦人”。

投外国:指投奔后唐。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概括了作者的处境,由此引出了后两句被迫出走他国的原因。这是一首十分巧妙的隐喻诗,全诗意象鲜明,隐喻深微。

  《立木海上刻诗》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契丹人写的汉文诗,也是今存最早的辽代五言古绝。这一首诗的意思是,既然自己无力抵住他人的压迫,只好躲避。耶律倍本为皇太子,按说继皇帝位者应是自己,可帝位却偏偏落在自己的弟弟德光身上,德光不仅没有因哥哥之让位而厚待兄长,反而见疑兄长欲加害之,这就是“小山压大山”;而自己虽为兄长,但却无力对抗作为皇帝的弟弟,所以说“大山全无力”。两句诗概括了自己所处的地位,说明了自己走适他国的原因。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辽代诗歌》中指出:“山是契丹小字,其义为可汗,与汉字之山形同义异。”把契丹文与汉文融合在同一个比喻中,是一种很特殊的比兴手法,也是一首典型的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融合的诗作。

  此诗写自己在弟弟的猜忌、倾轧下走投无路的遭际,以及逃奔异国、亡命海外之时的悲凉凄楚的情怀,暴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同根相煎、骨肉相残的现实。虽然它在艺术技法上尚欠火候,有些生硬、粗糙和平直,带有契丹人开始学习作汉语诗时尚欠成熟的痕迹,但仍不失为一首能体现契丹、汉文化碰撞交融、优势互补的佳作,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和当时其他汉语诗无法替代的意义。

创作背景

  天显五年(公元930年),耶律倍为避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害,携高美人载着书籍投奔了后唐。走时立木海上、刻诗于木,该诗便是为记录此事而写。

耶律倍(899年—937年1月11日),又名耶律突欲,赐名李赞华,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

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916年被立为皇太子。926年,封为东丹国王、称“人皇王”。926年太祖病逝后,耶律德光继位为帝。天显三年(928年)东丹国南迁,升东平为南京。同时耶律德光对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监视。930年耶律倍弃国投奔后唐。936年后唐发生政变,耶律倍遇害,葬显陵。

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长子耶律阮最终夺回了皇位,追谥耶律倍为让国皇帝,庙号义宗。

  猜你喜欢
紫陌绝纤埃,油幢千骑来。剖辞纷若雨,奔吏殷成雷。
圣泽初忧壅,群心本在台。海鳞方泼剌,云翼暂徘徊。
芳室芝兰茂,春蹊桃李开。江湖馀派少,鸿雁远声哀。
命厌蓍龟诱,年惊弟侄催。磨铅惭砥砺,挥策愧驽骀。
玉管能喧谷,金炉可变灰。应怜费思者,衔泪亦衔枚。
狂飙吹小春,刮面剧剑鋩。
云气泼浓墨,午窗变曛黄。
六花大如掌,浩荡来无乡。
青女正熟睡,不记行新霜。
寒暑故密移,滕巽乃尔狂。
南邻炭未买,北邻绵未装。
敢论酒价涌,束薪逾桂芳。
岂不解蚤计,善舞须袖长。
频年田薄收,十家九空囊。
被冻知不免,但恨太匆忙。
今朝复何朝,晴色挂屋梁。
人物各解严,儿童笑相将。
熙如谷黍温,免作沟木僵。
两邻报无恙,为汝歌慨慷。

祝东风暂小,为幽树、停阴芳阁。露妆未晞,香心拚退却。

丝恨垂落。绀碧苔枝罥,莫辜烧烛,晕敞天东幄。馀娇冷斗秋千索。

粉帨揩奁,赭苞媵爵。旧巢更留欢约,甚灵根未老,残梦偏恶。

飘灯归箔,杳秾华误托。照眼愁樱近,伤凤泊。商量去燕无诺,指墙阴泪点,秋萌先觉。

斜阳路、尚穿园角。模糊更、几辈春宵忍赎,旧时哀乐。

仙趺回、空抱残萼。倚铃幡、十万铙孤注,生生繫著。

君不见不周崩摧地维裂,东南海溅共工血。千山万山皆平沈,鳌撑无力海水深。

女娲拣石炼天色,余块累累向空掷。落处蓬莱浅且清,看当霜雪寒逾碧。

长山西接沙门长,鼍矶北去凌苍苍。牵牛灭没见尻臂,大竹小竹争颉颃。

或如星槎堕河汉,或如古鼎腾光芒。鱼鼋戢戢尽昂首,云霞历历森成行。

余者琐细不足数,鸥浮鹭立参微茫。雄观何年付高阁,丹丘县圃檐间落。

云卧分明见凤麟,天飞真拟骖鸾鹤。惊风飒飁碣石来,银涛连山中划开。

漂摇岛屿相摩戛,激荡海底生轰雷。登高望远心易哀,黄昏白日须臾催。

半城烟火下山路,身是仙人被放回。

何处戏场中,閒来舞独速。放下鬼脸儿,俱是真面目。

幸逢玄运到。正律吕推移,北辰宣号。须臾瑞祥报。见同云凝雪,晓迷蓬岛。天公德茂。但处处、琼花映罩。向长空片片轻飘,显扬圣功微妙。深奥。虚无造化,秘密神机,对谁分表。三山路杳。真潇洒,洗尘扰。看琼宫宝殿,素净楼台,出入仙姿窈窕。这冰清玉洁家风,几人顿了。

红叶翻阶,晚风微扇回轻暖。群仙高跨紫云车,来赴蓬莱宴。

绣幕围香处远。扬帘花、时时影转。彩衣嬉戏,玉女回环,绿娇红软。

戛玉调丝,□音缭绕笙歌院。蟠桃花发正当春,烟媚明霞脸。

休□飞琼女伴。捧瑶觞、何妨屡劝。百处偕老,五福齐眉,人间稀见。

早知花木今无主,不把丰碑累放翁。
君王翌日宴长春,霖雨迷漫泞土尘。
特令满宫来魇止,一时悬挂扫晴人。

大海潮声沓,明河夜气幽。远游轻过鸟,独处寂牵牛。

兴博传觞胜,怀增顾曲愁。更深犹促坐,为惜客中秋。

长乐坡前白讥甫,太瘦生缘作诗苦。我闻斯言不谓然,是亦群儿谤伤语。

三人各瘦公有云,诸弟岂尽能诗人。《唐书·文苑传》可考,丧乱饥饿丛公身。

自公莅官天宝季,渔阳鼓瞽势何炽!陷贼归来惊所亲,老瘦当知从此始。

乾坤疮痍劳至尊,苍茫家室空柴门。三年奔走益潦倒,一身皮骨嗟空存。

我读公诗见大略,浩气纵横非束缚。况闻下笔如有神,豪吟安得身如削。

披图恍遇山泽癯,聊存诗案明其诬。闻说李侯亦憔悴,千首敏捷终何如。

邑小如村落,城荒草木秋。人烟看寂寂,山鸟听啾啾。

稍喜民风朴,敢言吏治优。还将休息意,蚤夜共咨诹。

西风吹雨鸣江树。一边残照青山暮。系缆近渔家。船头人语哗。白鱼兼白酒。径到无何有。自喜卧沧洲。那知是宦游。

蒲团坐,养静习常功。火去无明三昧现,神归有定六根空。

一气转鸿濛。

天无四壁。底用量江尺。徒把乾坤分裂,谁与帝、扶民厄。几年樊圃缺。耳风腔转笛。此日双蛾空蹙,依然也,暮山碧。
故人久无书,山川隔淮楚。
相思不可携,独卧江东雨。

病骨不禁秋。清灯伴夜愁。映琼窗、月转银钩。一水盈盈还惜别,波渺渺、思悠悠。

针线午馀休。烟帆望里收。记年时、茗椀香篝。槛外芙蓉帘半捲,人正在、小红楼。

诗到二南风化在,句流三谢语言工。
一从飞锡后,迢递各天涯。
春事随流水,行人问落花。
住当南岳寺,门对赤城霞。
遥忆焚香处,松高月影斜。

丈夫志四方,不受儿女羁。苟怀万里志,劳勚何足辞。

昨发海陵城,今宿淮水湄。附书于送徒,援笔中心悲。

亲亡两弟弱,支户惟中闺。水旱岁频仍,全家常苦饥。

官租宜早办,西畴勤耘耔。幼弟学易荒,肃恭承明师。

回首望螺山,先垄草离离。远行恋所生,贫贱无归期。

苟能行直道,何惧路险巇。长安多亲旧,音驿日夜驰。

纸短苦意长,挑灯重封题。欠伸启篷窗,月落村鸡啼。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