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坐位的旁边。
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
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已约轻舟,泛舟五湖,可拟当下。
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
匹素:白色丝绢。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为问:借问,请问。
使君:苏轼自指。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下元诗。 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日,与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十月十五日,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观月正当时,诗人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此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诗人心情极为畅快,遂作此诗以记之。
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坐位的旁边。这是写“下元之天气”,从侧面描写“下元月明”。用“不用红纱”,反衬“明月皎洁”真匠心别运,巧妙至极。此处化用了唐人诗句“接日红霞照座隅”之诗境。
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就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写“下元之佳景”,从正面描写“下元月明”。水中浮图是明月,清景已然在镜中。此处或亦联想到唐人元稹“浮图诗”,“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早霞”之诗境。
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已约轻舟,泛舟五湖,可拟当下。这是写“下元之志趣”。颇有李商隐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此句并非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拜师,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
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事实上,此时距离“乌台诗案”已经很近了。幸福的诗人毫无察觉,只是将最美的诗歌,献给了这座楼,献给了朋友,也献给了自己。
黄幄临池白鸟飞,金盘初进鲙鱼肥。太平时节多欢赏,花萼诸王半醉归。
令节伸眉且自宽,与民同乐是民官。宴酣岂为残更促,醉兀何妨万目观。
舞袖飘飘凌夜月,灯山闪闪战春寒。孤城谁谓萧疏甚,无愧途人即可欢。
风积同云凝,飞花际八寰。碧流连远水,玉立认群山。
戎马逾猖獗,生民政险艰。兔园歌吹地,回望损朱颜。
云杜烟深望欲迷,碧山如幄护幽栖。东方早岁辞金马,纪渻何年似木鸡。
缟带忽从行处岁,练裾不得醉时题。持归芸室光生怪,应有仙人夜策藜。
难与助为理,聊复共偃卧。文叔迫我甚,客星犯帝座。
日午小阑花气扬。弄粉吟香,且喜知音赏。迎得好风开锦障。
许同兰籍名依傍。
秋水冰壶神逸朗。丽句如仙,词格周秦上。投赠云蓝劳静想。
琼瑶愧报酬珠唱。
红楼昔日高入云,云中摇曳留仙裙。千金良夜世争死,一曲纤歌天喜闻。
春风着人不肯久,红丝牵作田郎妇。田郎重田不重娇,宝瑟银筝敝如帚。
五月雨多苗生慎,荷锄下田学破苗。尺布笼头汗洗面,望树不得乘凉飙。
田郎击鼓促工急,偷向溪边背花立。回身照水不自识,水底何人相对泣。
归来沿路收堕枝,恐畏明朝炊泬糜。少年宝马谁相问,十里芳尘风外嘶。
劫后湖山半荆榛,桃源何处可逃秦。旧居胜地欣无恙,留与君家理钓纶。